|
造口回縮的相關因素關于腸造口回縮的原因分析,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及總結。 (1)造口高度 Cottam]等的研究進一步對造口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對于造口回縮,他指出,造口包括回腸造口及結腸造口,如果造口突出于皮膚表面少于10mm,在術后48h內約有35%的幾率會出現包括回縮在內的并發癥。在造口形成后最初的4~6周內,隨著造口水腫的消退,造口整體會縮小接近1/3。此外隨著術后胃腸功能、飲食的恢復、體重會隨著增加,這些都會增加造口回縮的風險,因此,造口突出于皮膚表面的高度不應過短。 早在I995年,Hall等對554例回腸造口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指出回腸造口理想的高度應該足夠保證周圍的皮膚免受排泄物刺激。對于女性患者則應注意不過多突出于皮膚表面,因為女性患者更關注自我形象的改變。Hall等建議,造口突出于皮膚表面的高度約為2.5cm 比較合適。
(2)造口缺血 2008年,Kann對1985~2005年20年間有關造口早期并發癥發生率、預防及處理的文獻進行回顧,對納入的涵蓋3904例樣本10個研究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造口在壞死后會發生回縮。造口末端缺血乃至造口壞死,即使經過處理,仍然存在發生回縮的風險。 2005年,國內宮向前對528例Miles術后結腸造口回縮的原因及處理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在]2例發生回縮的造口中6例是由于造口腸管缺血性壞死所致,占50%,與Kannn的結論接近。
(3)體重增加或肥胖 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亦是重要原因。Herbert于l998年在關于預防造口回縮的方法探討的研究中提到,體質指數較高的患者更傾向于發生造口回縮。肥胖者其腸系膜周圍有多量的脂肪紐織,與非肥胖者相比,其腸壁所受的張力會更大,增加了造口回縮的風險。 Shabbir等對1980年~2008年間有關結腸和回腸造口并發癥的文獻進行了回顧并對符合條件的20個研究進行了分析。Shabbir指出,導致造口回縮的最常心原因是腸管所受的張力過大,與體型正常者相比,肥胖者的腸管所受的張力明顯增大,與Herbert的研究相一致。
(4)手術次數 Carlesen等對1980年~1990年10年間380例回腸造口患者進行了冋顧性分析,其中224例造口為首次施行,96例造口為二次手術時重建,并發現,在發生回縮的案例中,2.7%為首次施行的造口,6.7%為二次手術時重建的造口。 國內宮向前的研究也發現,首次手術造口回縮的發生率約為1.5%,在512 例首次手術的造口中,僅有8例發生了造口回縮,并且只有兩例是由于造口缺血引起。在16例二次手術的造口中,四例發生了造口回縮,均由于造口缺血壞死引起。 ——摘自《中國腸造口護理指導意見 20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