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回縮是什么腸造口回縮是造口術后主要的并發癥。好發于回腸造口,其發生率在腸造口并發癥中點1.5%~10%。有人將造口回縮定義為造口位于腹部皮膚表面0.5cm及以下,通常在造口形成后的6周內發生,部分需要通過手術處理,造口重建。 腸造口回縮可分為早期(急性)及晚期(慢性)回縮。急性腸造口回縮通常發生在術后一周左右,常易引起腸造口周圍皮膚凹陷;腸造口回縮繼續發展至皮膚表層下面時,可能會繼發造口皮膚黏膜分離的并發癥,嚴重時排泄物滲漏將導致腸造口周圍感染,甚至引起腹腔內感染。早期多因腸造口缺血壞死腸段回縮至筋膜上或腹腔內、腸造口黏膜縫線過早脫落、腸造口腸管過短而有張力、腸管游離不充分產生牽扯力、袢式腸造口支架過早拔除、造口周圍膿腫、腹腔內炎癥等原因所致。晚期造口回縮多發生于造口形成后的數月或數年,常引起排泄物積滯于造口的凹陷處,導致造口周圍皮膚受排泄物浸漬。晚期多因手術時腸造口周圍脂肪組織過多、腸造口位置設定不當、體重急劇增加、婦女多胎生育、體內繼發的惡性腫瘤短期內快速生長、術后傷口瘢痕化等所致。 理想的造口高度最好能突出皮膚水平面約1~2.5cm,以方便粘貼造口袋底盤時能將造口周圍皮膚保護周密,防止排泄物浸漬造口邊緣皮膚。當腸造口過于平坦或回縮時,造成排泄物由造口旁滲漏于皮膚層,無法保護腸造口周圍皮膚,而對皮膚造成損傷。 ——摘自《中國腸造口護理指導意見 20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