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嚴重的早期并發(fā)癥, 往往發(fā)生在術后24~ 48 小時。主要是由于損傷結(jié)腸邊緣動脈、提出腸管時牽拉張力過大, 扭曲及壓迫腸系膜血管導致供血不足, 或者因造口孔太小或縫合過緊, 而影響腸壁血供。正常的造口粘膜顏色淡紅色有光澤, 猶如口腔粘膜, 富有彈性, 輕輕摩擦不易損傷出血, 大力摩擦可見鮮紅出血點。壞死皆因缺血所致, 所以術后需每天, 特別是頭兩天, 注意觀察造口血運, 以防缺血性壞死。缺血壞死可以分為三度: 輕度者造口粘膜邊緣暗紅色或微呈黑色, 但范圍不超過造口粘膜外, 尚無分泌物增多或異常臭味, 造口皮膚無改變。此時應將圍繞造口的碘紡紗布拆除, 解除所有壓迫造口的物品, 用外用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 生物頻譜儀局部照射, 每日兩次, 每次30 分鐘, 照射后用呋喃西林溶液或康復新溶液持續(xù)濕敷。中度者造口粘膜外中呈紫黑色,有分泌物和異常臭味, 但是造口中央粘膜仍呈淡紅色或紅色, 用力摩擦可見粘膜出血。處理同前, 待正常部分和壞死部分的表皮組織出現(xiàn)明確界線后, 才能著手消除壞死組織, 清除壞死組織后造成的缺口可用粉末狀或膏狀護膚劑進行適當填補, 并可促進創(chuàng)口的二期愈合。重度者造口粘膜全部呈漆黑色, 有多量異常臭味的分泌物, 摩擦粘膜未見出血點, 這時造口為嚴重缺血壞死, 宜再行急診手術, 切除壞死腸段, 重作腸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