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結直腸息肉,會癌變嗎?做完腸鏡,被醫生告知有結直腸息肉,這時患者可能會有很多困惑: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結直腸息肉是怎么回事。 直腸是腸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于腸道的下端,長度大概在10cm左右。 直腸以上的乙狀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升結腸、盲腸等都屬于結腸,結腸的長度大約在1.2m-1.5m左右。 結直腸息肉是指發生在結直腸,高于結直腸黏膜,尚未得到病理學診斷的一種凸起性疾病。 結直腸息肉主要癥狀 便血:大部分結直腸息肉患者會有便血的癥狀。 根據息肉多少和位置的區別,便血的出血量也有所不同。 總體來說,便血的量不是特別多,但如果長期便血,有可能導致貧血。 黏液血便:由于息肉的刺激,腸道會產生黏液,黏液、血和大便混雜,就可能出現黏液血便。 腹瀉:在息肉的刺激下,腸道蠕動會加快,同時腸道吸收水分的功能減弱,大便就會變得稀溏,并且排便次數增加。 腹部隱痛:部分患者可能會覺得左下腹或右下腹某個地方隱隱作痛,但這種疼痛感不會非常強烈。 一旦發現以上癥狀,建議大家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由醫生做進一步的診斷。如果確診為息肉,還需要通過病理檢查來判斷息肉的性質、類型 ,再確定治療方案。 3類結直腸息肉容易癌變 臨床中,結直腸息肉主要分為三種:新生物性息肉、非新生物性息肉、黏膜下病變。 新生物性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狀管狀腺瘤,這3個類型統稱為癌前病變,時間長了就有癌變風險。 非新生物性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黏膜下病變主要包括黏膜下脂肪瘤、平滑肌瘤等,這些類型一般很少發生癌變。 但無論是哪種息肉,目前有沒有癌變,一般都建議定期復查,以確保息肉沒有繼續發展。 不同的結直腸息肉治療方案不同 一般來說,根據息肉的類型、數目、大小、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如果是增生性等沒有癌變可能的息肉,可以通過腸鏡下電燒除治療,治療后定期復查即可。 如果是新生性的管狀腺瘤等癌變率相對較低的息肉,也可以在腸鏡下電燒除,然后定期復查。 但是對于絨毛狀乳頭瘤等容易發生癌變的息肉,尤其是基底部較大,或者蒂比較長的,建議做腸段切除,防止癌變。
一般來說,息肉數目少,可以在腸鏡下切除,再做病理檢查,根據不同的病理檢查結果,再做不同的方案治療。
如果是1厘米以下的息肉,一般能夠在腸鏡下進行電燒除治療。 對于比較大的,超過3厘米的息肉,電燒除就有出血的風險,一般主張腸鏡下切除或者是腸段切除。
降結腸又稱為左半結腸,升結腸又稱為右半結腸,結直腸息肉主要發生于左半結腸,右半結腸相對少見。同時與右半結腸息肉相比,左半結腸息肉的癌變率偏高。 一旦發現是左半結腸息肉,要及時進行切除治療,如果是右半結腸息肉,也要根據病理性質,做下一步的治療。 總而言之,如果檢查發現了結直腸息肉,先不要慌張,通過進一步檢查后,再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