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系列報道②】18歲花季少女被查出晚期結腸癌 專家:大便出現這4種顏色,說明你該去醫院了正常大便為黃色或黃褐色,這是因為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腸肝循環后,膽汁中黃綠色的膽黃素變成棕黃色,并隨大便排出體外。 檢驗 近日,上海發現了一例年輕的結腸癌患者,只有18歲,這個女孩剛剛上大一,還沒讀過一個學期就被查出了晚期“結腸癌”。 因為這突如其來的重病,她的體重從120多斤掉到了90多斤,做完手術后的疼痛,又讓她幾天幾夜不能好好休息。 她還告訴醫生:之前偶爾會便血,她都以為是上火了,誰能想到是癌癥…… 患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人越來越多,這一現象與大家對其認識太少有關。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關注大便的顏色、形態與氣味的改變,事實上, 大便猶如腸道的“晴雨表”,其顏色、形態與氣味都蘊含著不少健康訊息,有時甚至能幫助我們提前洞察重大疾病。 那大便出現哪些顏色、形態與氣味說明該去醫院 了?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檢驗科主任薛建江表示,“拉完便便回頭看一眼”,還真是個好習慣! 專家簡介 薛建江 主任技師,碩士生導師 檢驗科主任,學科帶頭人 CNAS ISO15189認可評審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醫學會腫瘤學專委會精準醫療與分子診斷學組委員。 紅黑白綠 四種異常大便顏色需警惕 正常大便為黃色或黃褐色,這是因為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腸肝循環后,膽汁中黃綠色的膽黃素變成棕黃色,并隨大便排出體外。大便顏色的改變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紅色:鮮紅色大便常見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瘡、肛裂、結直腸癌等。大便的表面沾有鮮血,便時劇痛而便后疼痛消失,多為肛裂。若大便呈現均勻的鮮紅色,則提示可能為腸息肉或結直腸癌出血所致。 暗紅色大便常見于阿米巴痢疾,由于阿米巴滋養體在腸壁里大量繁殖,引起組織壞死,故而大便呈暗紅色果醬樣。此外,進食大量紅色食物如西紅柿、西瓜、火龍果、車厘子、桑葚等也會出現紅色大便,此時,就只能依靠專業的大便隱血試驗來鑒別是否存在出血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腸道腫瘤初期,出血量少,并不會出現明顯的大便顏色變化,如果完全依靠顏色變化判斷可能會延誤診療。因此在做大便檢查時,我們還需要通過大便隱血試驗去發現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出血狀況。 黑色:又稱柏油樣便,因黑如馬路上的柏油而得名,是常見的一種上消化道出血的大便,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竇炎、胃黏膜脫垂、肝硬化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此時,糞便多表現為質軟且富有光澤,宛如柏油。此外,進食過多的肉類、動物血、肝臟、菠菜,口服鐵劑等,糞便亦可呈黑色,但不具有光澤。 白色:“白陶土樣”的大便,多見于膽道梗阻。膽道梗阻時膽汁不能進入腸道,糞便因缺乏膽色素而呈現灰白色或陶土色,提示有膽結石、膽道腫瘤、蛔蟲或胰頭癌的可能。此外,服用硅酸鋁或在鋇餐檢查后糞便也可呈現灰白色。白色淘米水樣大便則見于霍亂、副霍亂病人,這是由于霍亂毒素刺激小腸粘膜和腸腺上皮細胞,引起腸液的過度分泌之故。白色黏液狀便則常見于慢性腸炎,這是由于在炎性刺激下,小腸分泌過多粘液所致。 綠色:綠色稀糊狀大便,伴有泡沫與酸臭味,多見于消化不良、腸道功能失調等;黃綠色稀水樣便,大便量多且含有膜狀物,則常見于偽膜性腸炎;綠色稀便,多見于乳兒消化不良,由于腸蠕動過快,膽綠素隨大便排出,從而形成綠色稀便。 除此之外,使用大量含有葉綠素的食物,也會使大便變成綠色。新生兒也可排出墨綠色大便,這是胎糞,一般在出生2-3天后轉為淡黃色或金黃色。 大便腥酸焦(味)與不規則(形態) 當心“危險”在萌芽 除顏色以外,大便不同的氣味和形狀也反映腸道不同的狀態。由于細菌分解等原因,正常大便微臭,如果臭得難以忍受,則需注意是否存在腸道健康問題。如:刺鼻酸味、燒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則可能意味著消化道出血和炎癥。 正常大便一般為香蕉狀,偶爾稍干硬或軟黏。大便干硬是由于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全部被吸收從而變干、變硬;而腹瀉者排出的稀便,是由于腸蠕動過快,腸道來不及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所致。如果大便特別干燥或者特別稀,則應引起注意了。 所以,朋友們,排便后請記得看一眼哦,若發現大便顏色、氣味、形態有變,在排除飲食及藥物的影響外,應警惕疾病信號的可能,需及時到醫院專科就診。 來源:《健康人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