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手術大問題這是一位73歲的老年女性,因為“體檢發現膽囊結石20年余,反復腹痛6月余”入院,4月前在當地醫院做了膽囊穿刺造瘺。 患者過去體質一般,確診“ANCA相關性血管炎”11月余,在口服甲潑尼龍片治療。 確診“右下肢靜脈血栓”6月余,曾口服華法林一月,后換用利伐沙班,于5天前停藥。 在問病史的時候,老太太一臉慈祥,因為長期使用激素,呈現出向心性的肥胖。 這次來我們醫院,是要做“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醫療組內討論這個病人手術可能不太好做,因為反復腹痛,又做過膽囊造瘺,還有長期服用激素,所以讓我在隨后的術前談話中要講得仔細一點,把術中術后可能的風險講重一點。 我是跟她女兒談話的,跟她講可能膽囊周圍粘連很重,有中轉開腹的可能,有損傷到周圍膽管和腸道的可能。 她的女兒也表示理解。 同時說她的哥哥也是醫生,在病房外等待,因此我又去外面簡單跟他講了一下,他也表示理解。 第二天手術,果不其然,術區粘連得一塌糊涂,完全無法解剖出正常的膽囊三角結構,并且膽囊里面都是充滿型結石,膽囊壁也很脆弱,用抓鉗一夾就碎了,前前后后用了大概三個小時,終于把膽囊切了下來,為了保險起見,放了腹腔引流管。 術后我們又跟家屬溝通了手術的過程,說明手術比較難做,術后要嚴密監測。 術后病人恢復還比較順利,但是腹腔引流液稍顯黃色渾濁。 然而,在一次下午例行查房時,主任醫師看到引流管外面有點堵塞,就去折管子想讓其通暢一點,結果有渾濁的腸內容物流了出來,我們考慮是“腸瘺”,后面做了全腹部CT,證實了我們的診斷,是右半結腸腸瘺。 我們決定行超聲引導下經皮膽囊窩置管引流術。 后面就開始了漫長的生理鹽水+碘伏沖洗過程。 每天行生理鹽水+碘伏沖洗,腹腔引流管流出糞渣樣液體,后引流液漸清,但是在改用負壓吸引后引流液又變得渾濁,我們決定請胃腸外科行“回腸造口術”,術后病人逐漸恢復,就先出院了,我們告訴她等待幾月后腸瘺處愈合好再行腸回納。 在管理這個病人的整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包括術前、術后和日常,在病人病情變化時都應該及時與其本人及家屬溝通,征得其理解與配合,這樣就能規避很多矛盾。 其次,在病人病情恢復不那么順利的時候,應當多去床邊看看,多關心一下,體現人文關懷,用言語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最后,即便是很小的一個疾病,比如膽囊結石,在術前溝通和術后管理的過程中都應該細致入微,因為病人的個體間是有差異的,應當精細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