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旬大伯腹痛難忍,嘔吐便血,竟是死亡率超過50%的“腸中風”……12月初,80歲的盧大伯(化名)因腹痛、腹脹一周,大便伴有暗紅色血,去附近醫院就診。吃藥治療期間,他腹痛、腹脹逐漸加重,并出現惡心、嘔吐、頭暈。 圖片來自攝圖網 “老伴除了有點血脂高,身體一向健康,2個月前體檢,各項指標都比較正常,怎么會突發疾病?”妻子焦急不已。 腸壞死,急診手術刻不容緩 盧大伯子女趕緊帶著他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元宇診室。 “王主任,你快幫忙看看,我爸爸要不要緊,一直腹痛便血不見好。”女兒焦急地問。 王元宇仔細查看當地醫院的檢查報告、耐心詢問病情后,對盧大伯認真查體,只見盧大伯腹部膨隆明顯,腹肌緊張,伴有雙下肢冰冷。王元宇隱隱感覺患者情況不好。 王元宇在門診(資料圖) 果然,醫院腹部增強CT發現,盧大伯腸系膜上血管有血栓、腹腔內有積液、腸壁水腫、腸管擴張。看到CT結果的一瞬間,王元宇考慮腸壞死,立即決定手術。事不宜遲,他對盧大伯子女說,“你爸爸腸系膜缺血導致腸管血運障礙、腸壞死。必須馬上進行急診手術,不然會有生命危險。” 情況緊急,王元宇爭分奪秒展開搶救工作,一邊完善術前相關檢查,聯系手術室準備手術,一邊安排鹽水掛起來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家屬溝通可能出現的手術情況…… 切除1米多的腸子,轉危為安 盧大伯被緊急推進手術室。動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消毒、麻醉……王元宇及團隊成員、麻醉師和手術室護士各司其職、分秒必爭、井然有序。術中,經驗豐富的王元宇選擇上腹部探查切口,打開腹腔后,見腹腔有大量咖啡色液體、腸管發黑、1米多的腸子已經壞死,若不及時切除,會危及生命。 王元宇(右二)及團隊正在手術(資料圖) 但此時,大伯血壓偏低,心跳加快,麻醉師立即快速補液、給予升壓藥物維持血壓。待血壓穩定,王元宇當機立斷行壞死小腸切除、近端小腸造口、遠端小腸營養性造口術。當王元宇把壞死小腸切除掉后,大伯血壓逐漸回升到正常水平。頓時,醫護人員都松了一口氣。整臺手術不到一個小時,順利完成。 盧大伯得到了及時救治,轉危為安。術后第一天,盧大伯精神良好,可以在床上自己活動,第二天可以下床走路,術后第七天,順利出院。 老年人腹痛嘔吐別掉以輕心 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是指小腸部分血液供應的突然中斷,引起的局部缺血和腸道病變,是一種少見但后果十分嚴重的腹腔血管性病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由于近年來老齡化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的發病率也日益增高。這主要是因為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黏稠度較高,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脫落,堵住了小腸、結腸的血管,若未及時治療,將迅速發展為危及生命的腸壞死,死亡率高達50%-80%。其發病原理類似腦梗、心梗(中風),因此很多人也稱它為“腸中風”。 圖片來自iconfont 臨床上,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表現為突發的中等或劇烈腹痛,呈持續性疼痛并陣發性加劇,多位于臍周或上腹部,可向背部或胸脅部放射。疼痛難以用藥物控制。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排空癥狀。 王元宇提醒,對于有房顫、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的老年患者,如果出現難以忍受的劇烈腹痛,要當心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建議盡早到醫院就診。快速診斷和干預對于降低該病病死率至關重要。 胃腸胰外科 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長期致力于胃腸道腫瘤外科手術和臨床療效的探索與實踐,旨在用最小的創傷、最好的診治方案為胃腸胰腺病患服務。近年來,科室在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微創化、個體化、綜合化治療方面大膽實踐,不斷探索,形成了以微創化手術為主,新輔助放化療、術后輔助放化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等多種診治方法綜合運用的胃腸道腫瘤個體化治療的顯著特色。主要治療胃腸道腫瘤、胰腺腫瘤、腹壁疝和軟組織腫瘤、消化道穿孔、各類消化道大出血、腸瘺、腸梗阻、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成人先天性巨結腸、短腸綜合征、腹股溝疝、腹壁疝、肝硬化門脈高壓及重癥胰腺炎等疾病。 上一篇輸尿管結石和腹脹下一篇半硬性輸尿管鏡術的步驟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