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息肉:常見類型及治療方法 | 3分鐘速讀胃息肉可大致定義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腔內病變,根據病理類型通常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兩大類。常見的胃息肉類型見下圖。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75%-90% 為增生的胃黏膜和炎性細胞 常見于慢性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25%的病例)、惡性貧血、潰瘍和糜爛周圍或胃腸造口部位 通常<1 cm且無進展 惡性轉化較為罕見,大于1 cm的增生性息肉惡變可能性增大。因此,應完全切除較大的息肉以進行組織學評估 炎性纖維性息肉 較為罕見 可見于整個胃腸道,但最常見于竇幽門區(80%)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 大多數患者無癥狀,偶然確診。息肉切除后通常不會復發。因此,局部切除是一種適當的治療方法 胃底腺息肉 為玻璃樣、透明、無蒂息肉 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可能與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有關 通常直徑<1 cm 胃底腺息肉無需切除,表面有糜爛等異常者除外 錯構瘤息肉 較為罕見 多發于胃竇,常為單發,無惡變傾向 與Peutz-Jeghers綜合征相關 通常直徑<2 cm 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10%-20% 為局限性息肉樣病變,由管狀和/或絨毛狀結構組成,內襯發育不良的上皮 與Gardner綜合征、幼年性息肉病和Cronkhite-Canada綜合征相關 通常>1.5 cm 有可能進展為腺癌,必須通過局部切除進行治療,通常選擇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此外,腺瘤性息肉可能伴有胃其他部位的共存癌,因此有必要對整個胃進行全面評估 胃類癌 較為罕見,占胃腫瘤的0.5%以下 通常<2 cm 建議切除直徑>2 cm的腫瘤,因為其具有顯著的淋巴浸潤和轉移風險。預后變化很大,取決于多種因素(大小、侵襲性和組織學特征)
參考資料: [1] Park DY, Lauwers GY. Gastric polyps: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8 Apr;132(4):633-40. [2] http://learningradiology.com [3] 覃姝媚, 徐楊. 胃息肉臨床診治研究進展[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0,45(01):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