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為是痔瘡出血,不料是這種癌!云南女白領來杭求醫:“我想保住它!”今年春天,當云南野生象一路向北“逛吃逛吃”,成為云南當地及全國百姓“茶余飯后”談論的焦點時,當地白領陳女士(化名)卻無瑕湊熱鬧。 因為,她被當地醫院確診為低位直腸癌局部晚期,意味著肛門可能要被切除,且終身要在體外掛個“大便袋”。這對愛美的她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四處打聽后,她決定開啟自己的北上之路,來醫院尋找新的治療方案。 確診低位直腸癌 女白領無法接受掛“大便袋” 北上千里,陳女士從云南來到杭州。剛一落地,就直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見到肛腸外科主任醫師宋章法時,她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低聲啜泣道:“宋醫生,您幫幫我,我不想掛造口袋,只想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陳女士回憶說,今年春節前,她出現了頻繁便血的癥狀,由于工作性質需久坐,她第一反應是痔瘡引起的便血,也沒太當回事兒。 不久后,在家人的勸說下她來到當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給了她當頭一棒——確診為直腸癌,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只有4cm,且是局部晚期,腫瘤很大,需要先行放療尋找手術機會。 “當時我一下子就崩潰了。”熱愛生活的陳女士大受沖擊,但很快選擇接受現實。她下定決心積極配合治療,在當地醫院接受了術前放療。 眼見著越來越符合手術條件,有兩個問題卻讓陳女士犯了怵—— 原來,陳女士的腫瘤距肛門太近,盆腔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一旦損傷或者沒有精確切除,就會嚴重影響大小便以及其他功能。 并且,由于低位直腸癌更容易發生結直腸腫瘤手術最嚴重的并發癥——吻合口漏,從而引起嚴重腹腔感染和腹膜炎,因此需要做臨時性保護造口,“掛大便袋子”,這讓一向愛美且對生活質量要求高的陳女士難以接受。 于是,在病友的介紹下,她堅定“北上”,找到了肛腸外科。 創新技術“雙管齊下” 成功為其解憂腸 在宋章法主任醫師的診室內,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向他尋求幫助。他們中很多人,都和陳女士有同樣的訴求:不掛“大便袋”,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針對患者保肛、不做造口的訴求,浙大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探索出了全新的治療方案:機器人手術聯合支架法腸道轉流術。 宋章法主任醫師介紹說,低位直腸癌由于盆腔空間局限狹小,邊上神經很多,就算依靠傳統腹腔鏡手術保住肛門,患者隨后的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機器人手術恰恰是應對這一難點的有力武器。 “機器人手術術中視野立體,具有三維放大的效果,使得手術操作更精準;機器人的機械臂手腕靈活,能大角度在狹小空間內進行仿真操作,更好地保護患者神經和血管等組織,也讓創傷變得更小。可以說,機器人手術兼顧了根治腫瘤和微創,又最大限度保留了臟器功能,讓‘大手術’實現‘小切口’‘小損傷’,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宋章法說。 至于陳女士最擔心的腸造口問題,宋章法主任醫師又拿出了一件“小沙漏”一樣的新法寶——可崩解小腸轉流支架。 微信視頻預覽查看 聽完宋章法主任的分析和解決方案,陳女士信心滿滿。不久后,宋章法主任醫師為陳女士做了標準的機器人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和小腸支架轉流,兩個多小時完成全部手術。 術后第3天,陳女士就能進食營養液和流質,術后第6天,陳女士順利出院了。術后3周,陳女士復查拍片后發現支架已經崩解,可以拔除小腸引流管了,這也意味著陳女士如愿以償,能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了。 “我非常慶幸選擇了靠譜的醫院和優秀的醫生,我重獲新生啦!”重獲新生的陳女士開心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