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注銷《醫療器械注冊證》通告(第32期)。通告顯示,共5家企業8款產品申請注銷醫療器械注冊證,其中3款產品為醫用口罩(包括醫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眾成醫械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6次發布《醫療器械注冊證》注銷公告。根據公告內容,截至目前,廣東省今年相繼已有10家企業的11款醫用口罩產品注銷醫療器械注冊證。除廣東省外,云南、山東、河南等多地近幾個月也有企業接連注銷了醫用口罩產品注冊證。
從疫情暴發時的供不應求到目前供過于求,從“一罩難求”到日產千萬片,“歷經風雨”后,醫用口罩市場需求日漸萎縮,醫用口罩行業的產能正面臨壓縮和調整。在前進的岔路上,哪些生產企業毅然掉頭,朝著“新錢景”奮進?哪些企業依然堅守,做出了長遠布局?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已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只口罩,全世界人均30只。眾成醫械大數據平臺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用口罩產品注冊數量達3397個,較2018年和2019年分別增長60多倍和70多倍。

新冠疫情席卷之下,口罩作為防疫的“硬通貨”,迎來了需求與產能齊增。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口罩產品不再是企業的心之所向,產品退出潮愈演愈烈。
從今年以來廣東省10家注銷口罩類產品的企業看,不僅有主營醫療器械的廣州睿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也有跨界而來的廣州市鼎安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中研化妝品有限公司等公司。

云南省藥監局發布的《關于注銷醫療器械注冊證有關事項的公告(2021年第1期)》也顯示,有10家持有口罩產品《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企業,在去年年底有效期屆滿時,未再向云南省藥監局遞交延續注冊申請。
表3:云南省11家注銷口罩產品《醫療器械注冊證》企業情況

數據來源:云南省藥監局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至5月31日,山東省、河南省相繼也有企業注銷了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等產品的醫療器械注冊證。
口罩產品熱潮的消退,口罩市場的供過于求,促使行業重構,大批“半路出家”跨界而來的中小型企業注定退場。
據不完全統計,安徽某鎮在疫情期間曾一度涌現上千家口罩廠,但僅幾個月后,已有八成口罩廠停產,面臨無訂單、無銷售的窘境。
而即便是曾經在社交媒體發酵,并引發熱議的“五菱牌”、“廣汽牌”、“格力牌”等網紅品牌口罩目前也已在市面上難覓蹤跡。
綜合分析,疫情暴發初期,以五菱汽車、廣汽集團、中國石油、富士康、格力以及紅豆服飾、水星家紡等品牌商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在政府支持或市場驅動作用下,投入大量資本,跨界延伸、開拓口罩產業鏈。疫情過后,大多選擇停止口罩產品的生產。從其出發點看,這類企業生產口罩大部分是在特殊時期,響應政府號召,共克時艱,打贏這場防控物資的保供攻堅戰。但畢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疫情得到控制后,行業龍頭企業無疑會回歸主業。
而基于企業自身在醫療或相關領域的優勢延伸、拓展口罩產品線的企業,如廣東衛派司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東莞市睿創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因口罩產能過剩、市場紅利消退,口罩銷售環節結賬周期帶來的墊資、現金流緊張等困境,而加速了退出口罩市場的步伐。
相較小規模企業的退出,堅守在口罩市場上依然是口罩行業傳統生產廠商和巨頭、口罩設備相關上市公司。疫情降溫后,回歸到生意本身,口罩市場迎來良性發展機制,企業亦邁向新的發展征程。
以疫情期間受資本市場熱捧的穩健醫療為例,年報顯示,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穩健醫療實現營業收入高達41.80億元,向社會供應近6億只口罩、近650萬件防護服和手術衣,口罩、防護服的銷售收入達到20.25億元。隨著疫情降溫,穩健醫療主營的覆蓋傷口相關、感染控制、家庭護理等領域的產品慢慢回歸,口罩、防護服僅為其眾多產品之一。當前,隨著穩健醫療境外常規業務的全面恢復,其在先進傷口護理和感染控制品類方面呈現高速增長。
同樣,口罩生產商奧美醫療從2020年下半年起,凈利潤相較于上半年開始大幅收窄。防護用品下滑的勢頭主要與疫情發展相關,無論價格還是需求,都較疫情高峰時大幅下降。因此,奧美醫療更加關注如何在感染防護領域構筑競爭力,搶占非疫情狀態下的感染防護市場。另據其年報顯示,作為傳統的醫用耗材企業,奧美醫療已經開始試水醫美研發。
再看振德醫療,其在今年2月初發布了一則6.5億元投資計劃。振德醫療稱:“若公司本次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并取得產品醫療器械注冊證,將使公司在原有產品線基礎上拓展手術通路類醫療器械產品,豐富公司產品和業務領域。”或許是意識到防疫類防護用品增長的不確定性,振德醫療還通過外延擴張,布局了手術感控、造口護理、運動康復等領域。
后疫情時代,依然留守口罩產業的企業有了新的發展通路:一方面圍繞口罩產品不斷延伸拓展更多防護類醫療產品,豐富產品線;另一方面,對產品性能進行深挖,提升口罩的質量、技術性以及品牌知名度。而大浪淘沙,沉下來的企業也將愈加重視經營秩序和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