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藍嘴唇寶寶嗎?“肺動脈高壓”這種病需要足夠重視!1981年,西班牙發生了一起有毒菜籽油誘發肺動脈高壓的事件,受害者達2萬例,其中,一名8歲男童成為此事第一個死亡者。2012年,西班牙肺動脈高壓學會建議,將每年5月5日定為“世界肺動脈高壓日”,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促進防治水平的提高。 按照美國國家罕見病組織(NORD)的定義,肺動脈高壓(PAH) 是一種以肺動脈血壓明顯升高為特征的罕見病。由于因為長期缺氧導致手指和嘴唇呈現藍紫色,“藍嘴唇”也成為肺動脈高壓患者的代稱。[1] 然而,與成人不同,兒童患上肺動脈高壓,在篩查和治療方面都有不少需要重視的地方,今天就請專家為家長們一一科普↓ 小兒肺動脈高壓(PAH)通常是指兒童的肺動脈壓力(PAP)、肺血管阻力(PVR)進行性升高。小兒肺動脈高壓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根據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小兒肺動脈高壓以特發性/家族性肺動脈高壓和先心病相關肺動脈高壓最常見,分別占57%和36%。在我國,兒童患者約占肺動脈高壓患者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中先心病相關肺動脈高壓占大部分,常見的可導致肺動脈高壓的先心病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特發性或家族性肺動脈高壓占第二位;一些結締組織病,如血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也能引起肺動脈高壓,此外還有門靜脈高壓、血吸蟲病、遺傳代謝病等。 與成人不同,小兒肺動脈高壓更易被誤診。孩子本身就喜歡跑來跑去,常常不能自行表述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故常因暈厥、氣促、心率快、咳嗽、易感冒、活動后口唇青紫等就診。以暈厥就診的患者經常被誤認為神經系統疾病,甚至被誤診為癲癇或精神異常,有時經過很長時間,做了很多檢查才發現是肺動脈高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肺動脈高壓的功能分級,即根據疾病對身體活動的影響分為4級。 小兒肺動脈脈高壓的治療與成人相似,首先要分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 另外,吸氧也能一定程度擴張肺血管,并改善青紫,而且價格便宜,可以作為輔助治療。除了肺血管擴張藥,特發性肺動脈高壓治療中通常還要用抗凝藥,這是為了防止肺血管里產生小血栓堵塞血管加重病情,這種藥應用時要監測凝血功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預防呼吸道感染,育齡女性避免妊娠,避免去高海拔低氧地區,避免高溫沐浴等。 長期以來,特發性肺動脈高壓一直被視為一種預后較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是現代醫學手段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各種靶向藥物的出現,正為該病的預后提供越來越好的前景。因此患者和家屬應當充滿信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