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護士資質 (1)日本。上門服務護士須通過國家資格考試,并在大學設有專門培訓課程,培訓時長達3年-4年,同時需參加護理學會上門護理服務相關技能培訓并通過考核。(2)澳大利亞。上門服務護士以社區護士為主,社區護理專業較細化,各專業護士均接受高中畢業后3年本科教育或碩士水平教育。(3)英國。上門服務護士為經驗豐富、資歷較深的碩士學歷高級實踐護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4)美國。主要由APN為病情較為復雜的患者解決護理問題,如難愈性傷口造口護理等。(5)加拿大。上門服務護士根據護理項目靈活配置不同層級護士,主要以注冊護士(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為主,根據護理難度配備RPN (Registered Practical Nurse)(提供基本生活護理)或開業護士(提供較為復雜的專業護理)。
服務流程 上門護理服務流程為申請→評估→入案→實施→結案。日本將上門服務法制化,上門服務實施重要基礎是《長期護理保險法》,其上門服務申請者須執行“長期護理險”計劃,通過向保險組織提出申請,且需經過85個問題評估后判斷是否符合上門服務標準,然后由醫療機構派遣相關專科醫護人員上門服務。

服務形式與內容 1998年,日本Higashi Yamato醫院通過建立護理訪問網站為出院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患者出院后如有上門護理需求,可向轄區內介護經理提出申請,再由介護經理向醫院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后,由醫院派遣護士上門服務。
在澳大利亞,醫療機構通過設置家庭病床、組建家庭病床工作組,為入院和出院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除家庭病床外,澳大利亞主要由社區護士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在節假日或夜間醫療機構停診期間,患者如需上門服務,可通過撥打熱線尋求診所醫護人員協同診治。此外,澳大利亞政府于2016年建立了電子醫療機構,選拔經過資質認證的網約專科護士為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支付方式 上門服務費用主要由政府支付,如日本上門護理服務費用主要來源于長期護理險,個人僅需支付總費用10%左右。
安全保障 日本上門服務需要對護理過程及評估數據進行詳細記錄,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護理診斷;澳大利亞上門護士在提供服務時若出現突發事件,可通過患者家中緊急救助呼叫器聯系相關機構快速實施救援;美國上門服務機構可通過設備遠程監測居家患者,保證上門護理服務質量,同時要求上門護士對生命體征監測等護理服務過程進行詳細記錄。

服務質量評價 評價工具主要包括效果評估工具、居家護理評估工具以及改良的居家護理質量指標。此外,部分國家(如日本)也對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機構進行第三方評價,并及時公布機構排名。
服務護士資質 受聘護士資質要求為具備高級專業資格并有多年工作經驗。
服務流程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上門護理服務信息平臺,需要上門服務的患者通過平臺進行申請,評估審核后,派遣注冊護士提供上門服務。

服務形式和內容 自從“優步醫療”模式推出后,美國產生了Medicast、Pager、Heal、FRND、Kindred Healthcare等上門服務公司。公司接收到患者上門服務申請時,派遣受聘護士(分為兼職和全職)以流動執業方式為患者提供上門服務。
在印度,Portea Medical公司服務范圍覆蓋了印度24個城市。居民通過APP預約上門護理服務,公司派遣護士上門為患者提供產后護理、姑息治療、慢病管理、腫瘤護理及老年護理等。
在俄羅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醫護上門服務公司24 h運營,患者可隨時通過電話預約。
澳大利亞規模較大的兩家上門護理服務公司為Royal District Nursing Service和Home Support Service,其跟醫院、保險公司、養老中心、家政中心、康復中心等機構均有合作,可提供傷口護理、引流管護理、靜脈輸液、PICC護理、鼻飼等專業護理服務。

支付方式 此類模式服務費用主要由商業保險和個人支付,政府支付作為一小部分且限制條件較多。
安全保障 醫療企業對每一個家庭和護理人員進行資質審核。同時,要求護士如實記錄服務過程和評估結果,并查看記錄和文檔,結合服務滿意度對其進行監管,如出現醫療事故,則主要通過醫療保險協商賠償。
服務質量評價 多間接使用企業機構排名。

(1)合理配置上門護理服務資源。以醫聯體為載體,明確社區、三級醫療機構上門服務定位和職能,社區主要負責基礎護理服務,三級醫療機構主要負責疑難護理服務,滿足不同層次患者需求的同時,合理分配護理資源。
(2)適當拓寬上門護士服務權限。建議適當給予符合資質的護士部分藥物處方權,但申請處方權護士資質和處方權內容與形式需進一步探討。
(3)利用智能遠程醫療設備深化“互聯網+護理服務”內涵。醫療機構可借鑒國外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將可穿戴智能設備安裝于患者家中,實時收集患者健康數據,通過手機APP等信息平臺傳送至醫護團隊,并通過電腦模型計算與預測風險,為醫護團隊制定、調整和優化健康照護計劃提供參考。
(4)健全醫保支付體系。可將患者需求大、醫療風險低、易操作的技術納入醫保范圍,并為慢病等需長期上門服務的患者設置長期護理保險和定點機構。
(5)完善上門護理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從結構、過程、結果三個層面進行制定。結構指標方面,應完善上門服務的各項制度,如上門護士準入制度、訪視制度、風險管理制度、醫療垃圾處理制度等;過程指標方面,應納入患者評估、環境評估、服務項目操作執行等;結果指標方面,應制定客觀評價指標,如ADL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再入院率、患者滿意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