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糞便能治病?研究了1000多年,終于證實了!糞便治病的治療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公元300-400年)。 在煉丹術士葛洪收集民間偏方的著作《肘后備急方》中,首次記載了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方子:“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 一千多年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類似偏方,“近城市人以空罌塞口,納糞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瘟病垂死者皆瘥”,即口服糞水可以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等疾病。 而西方現代醫學中將糞菌移植應用于人類的公認起源則是在1958年。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外科醫生Ben Eiseman及其同事,嘗試性的采用了患者家屬的大便制成的糞水,為4名重癥偽膜性腸炎患者進行了灌腸,結果3例垂危患者都神奇地被治愈(如今已知是由艱難梭菌引起)。 1981年美國Bowden團隊通過經小腸置管輸入糞液的方法,成功治愈16例偽膜性腸炎患者。 1983年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了首例腸菌移植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瑞典的Schwan團隊利用糞便菌液對CDI患者進行直腸灌腸,并獲得很好療效。 1989年美國的Justin Bennet和Mark Brinkman寫信《柳葉刀》雜志,宣布在使用了6個月的糞便灌腸療法后,Bennet的潰瘍性結腸炎得到了緩解。 2012年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發明團隊成功實現腸菌移植流程標準化,并將其應用到了難治性炎癥性腸病等復雜腸病的治療中。 2013年美國FDA將腸菌移植治療復發艱難梭菌感染正式納入臨床指南,并入選了時代雜志當年的“十大醫學突破”。 2016年法國糞菌移植小組(FGFT)發布腸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建議。 2016年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ESCMID)發布優化了艱難梭菌感染診斷的臨床建議。 2018年美國感染病學會(IDSA)聯合美國醫療保健流行病學學會(SHEA)發布成人和兒童艱難梭菌感染的管理指南2017更新版。 2018年歐洲艱難梭菌研究小組(ESGCD)發布急診中艱難梭菌感染的預防指南。 2018年英國胃腸病學會(BSG)聯合醫療感染學會(HIS)發布腸菌移植治療復發性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以及其他潛在并發癥指南。 2019年來自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的29位腸菌移植專家達成了40項關于糞便銀行在腸菌移植臨床實踐中的國際共識。 2019年,國家《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將腸菌移植列為中低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 2020年和2021年,腸菌移植治療癌癥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支撐了糞菌移植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截止目前國際上關于腸菌移植的相關事件“腸菌移植”(Gut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GMT)其定義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通過結腸鏡、內鏡腸道植管術、鼻空腸管、小腸造口、灌腸等或口服糞菌膠囊形式移植到患者腸道內(定期隨訪明確療效/不良事件),重建新的腸道菌群生態,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干預治療。 糞菌移植:什么人可以做? 雖然腸道微生態研究和腸菌移植在全世界屬于近年來最熱門研究領域,并獲得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和臨床醫生認可。 截至2020年2月20日,美國國立醫學研究中心臨床試驗顯示的腸菌移植治療各種疾病的注冊試驗達到了279例。 現代醫學以來,腸菌移植應用的第一個適應癥: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CDI),也是臨床治愈效果最好的。 自第一例腸菌移植手術以來,全球有報道的因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接受腸菌移植治療的案例有700多例。 90%以上的復發艱難梭菌病例,在接受了腸菌移植的治療后都獲得了臨床治愈;療效優于標準抗生素療法(萬古霉素和非達霉素) 或安慰劑。 73%的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腸菌移植,53%的人則表示以后會將糞菌移植作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首選方法。 通過已發表文獻和臨床研究試驗可知其他適應癥包括 消化系統疾病:炎癥性腸病(主要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慢性便秘、預防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
腸菌移植臨床療效因不同疾病而不一樣,其療效主要取決于入組患者情況、健康供體菌群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整體方案這三大因素。 糞菌移植具體怎么操作? 篩選腸菌供體:腸菌健康供體篩查問卷調查、腸道菌群健康評估、大便篩查、血液篩查、細菌耐藥性評估、冠狀病毒篩查(最新加入),嚴格按照以上篩查內容進行篩查,合格者才能進入下一環節。 合格者再進行糞便捐贈的每一次糞便都要觀察糞便形狀(如下圖的3型和4型才合格),嚴格來講每一次糞便應該都需要進行腸道菌群健康評估,因為腸道菌群受生活飲食影響很大,每天都會有些波動,清楚每一次大便的菌群情況后才能做到個性化腸菌移植,效果才能更好。 腸菌健康供體制備 在標準的腸菌制備實驗室按照標準的腸菌制備流程在厭氧工作站中進行腸菌健康供體的制備。制備好的腸菌供體零下八十度進行保存。 腸菌移植供體入組 選擇合適的患者入組至關重要(由資格臨床醫生對適應癥患者進行評估決定),根據目前腸菌移植的適應癥進行患者選擇(當然也可以開展新的研究領域)。 臨床醫生應結合腸道菌群健康評估(腸道菌群健康評估雖然不能作為金標準,但是可以作為腸菌移植重要的參考依據)+臨床相關癥狀指標綜合判定是否需要進行腸菌移植,并與患者溝通腸菌移植可能帶來的風險、益處以及替代治療。 腸菌健康供體申請合適患者入組后臨床醫生向腸菌健康供體庫(腸菌銀行:一種標準化、個性化選擇、高效的多對多腸菌移植模式——標準化集中生產腸菌庫的腸菌材料,然后將不同腸菌供體用于治療不同疾病患者。)進行腸菌健康供體申請。 腸菌移植方式 腸菌移植需要患者提前三天進行腸道準備,移植方式根據臨床情況差異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移植方式包括用于上消化道移植的上內鏡、鼻腸管或膠囊,以及用于下消化道移植的結腸鏡、軟性乙狀結腸鏡或灌腸。 腸菌移植預后 腸菌移植后,應指導患者正確生活飲食,以及正確管理抗生素。同時,需要做好隨訪以評估不良事件,在移植后第8周(或更長)還要評估復發的風險,評估腸菌移植對于該適應癥的臨床療效。這一步做好跟蹤隨訪觀察記錄非常重要。 寫在最后的話 自2013年以來,腸菌移植在治療復發性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中展現了顯著療效,促使相關臨床醫學專家、微生物學家等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建立腸菌移植服務。 在科學嚴格的操作模式下其潛在的好處肯定大于風險。隨著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它治愈疾病的潛力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