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腸炎”到腸癌,有件事你一定不要做今天的內容來自一位腸癌的用戶。她生活規律、飲食清淡均衡,家里的老人都很長壽,沒有癌癥家族史,之前從來沒有過不舒服的癥狀,只是偶爾腹痛,但是很快就恢復了,如此輕微的癥狀,沒想到一查竟已經是腸癌,為什么年年體檢查出不來? 中老年人要怎么避免腸癌的發生?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給你 帶來一點啟發。 01 提到69歲,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老人,但白阿姨顯然更熟悉老大的身份。 作為家里的大姐,她底下還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 去年1月,92歲的老母親住院,她跑前跑后,擔著陪床的活。 母親去世后,她除了選墓地、安排葬禮,還要作為主要委托人把母親的房子賣掉。 “同時也賣我的,因為在五樓,沒有電梯,我不太想爬了,想賣了買個新的。” 賣房、買房,接著裝修,白阿姨說自己“一整年都沒閑過”,所以常衛清查出陽性的時候,只是去看了一趟中醫,“當時醫生判斷是腸炎,吃一個療程的藥,沒有做腸鏡。” 02 一來二去拖到春節,女兒又給白阿姨做了一次常衛清,結果又是陽性。 白阿姨想著,“過完春節也約一腸鏡,但過完春節又磨蹭些日子,直到3月初才去約,北大醫院的醫生說需要排隊等半年。” 從北大醫院回來之后的兩三天,白阿姨發現壞了。 “吃完東西總是沒大便,也沒脹肚子,而且那段時間我女兒天天回來住,我天天做好吃的,我就想完了,留在肚子里得多大的毒啊。” 為了通便,白阿姨先開始用一些乳果糖、雙歧桿菌等通便的藥。“沒什么效果,我說壞了,這藥怎么對我不起作用了?” 過了兩三天,瀉藥好像起作用了,“就特少,像小米疙瘩那么細”。于是白阿姨又加了一種口服液的瀉藥,“三種一起吃,還是不行”。 03 其實在北大醫院預約腸鏡的時候,醫生曾提醒過白阿姨: “你這歲數了,不敢耽誤你,你趕緊的看看哪個醫院能給你做腸鏡,你就去查一查。” 但白阿姨一直拖著沒去,等到了這個時候,她才終于意識到“我比較嚴重,就趕緊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做了普通腸鏡。” 腸鏡下,醫生很快就看到了腫物(直腸距肛緣10-16cm見一環周生長潰瘍性腫物),“取樣本做化驗,很快就通知我們是腸癌(中-高分化腺癌),讓我們趕緊找更權威的醫生做手術。” 病理結果出來那天還是愚人節,白阿姨聽說自己得癌后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這房買的有問題,房子不好讓我得病了?” 女兒勸她:“一點關系都沒有,大夫說了,你這病長了得有快10年了。” 白阿姨不信,“我跟她說,你快點在網上找房,這個房子我不要了,讓我得病,咱們搬家,再找一個。” 人老了,會變得迷信,迷信的背后,是怕死。如果自己真的出事,女兒可沒有兄弟姐妹幫忙。 04 3月31日,白阿姨在中日友好醫院醫院進行了手術。 “本來是計劃做微創,但是病灶范圍比較大,最后又開刀切除病灶清理附近的淋巴,住院23天,花費11萬,醫保報銷后是2萬多。” 白阿姨知道這個結果也有點后悔,如果去年就去做腸鏡的話,發現病灶會更早,就不會這么嚴重了。從“腸炎”到腸癌,都怪一個“拖”字! “醫生說我這腫物發展至少有5年到8年了,因為咱們平常檢查身體根本就沒有這些項目,都是最基本的,這才沒查到。” 不過醫生的解答倒是讓她把房子的事放下了。 “我想著,中日醫生跟中醫院的大夫他們倆不認識,都這么一致的說法,那應該是和房子沒關系。我就慢慢打消這房子的顧慮了。” 只是好不容易家里的事情都處理完了,沒想到自己卻出事了。白阿姨還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太好。” 女兒勸她:“現在查出來,總比你房沒處理好的時候強,要不兩個舅舅追著你讓你賣房,你說你躺在那多煩;要是沒買新房子,你自己還得爬5樓,現在什么事都沒了,你也能安心看病。” 唯一讓白阿姨納悶的是,醫生說腸癌50%跟遺傳基因有關,50%跟生活習慣有關。 “我就想這兩個我哪個都不占,為什么這樣?遺傳基因方面,我們家沒有得癌癥的,父母、姥姥姥爺都挺高齡。生活方式上,我睡覺不超過11點,平時燒飯也比較清淡,家里人都不抽煙喝酒,家里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沒什么急可著,真的想不通啊!” 其實,早在2017年,權威醫學雜志《科學》就給出了一個答案:引起癌癥的最大危險因素,是年齡增大。 05 在《科學》雜志的這篇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常見的32種癌癥的基因突變——癌癥發病的最底層原因,進行了風險因素的分析。 結果發現,在引起癌癥基因突變的因素中,66%是染色體在復制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而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加在一起只占34%。 也就是說,哪怕你沒有癌癥家族病史、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不泡酒吧、不吃有安全問題的食物、不生氣,仍然有可能患上癌癥。因為引起癌癥最大的危險因素是染色體在復制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 壽命越長,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基因出現隨機錯誤的概率就越大,隨機錯誤累積多了就可能產生癌基因。 《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指出,40歲以上的人患癌癥的風險呈指數級增長。一個人一輩子(活到85歲)有1/3的概率會得癌癥。 就腸癌而言,國家衛健委“慢病健康管理-癌癥篩查早診培訓項目”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張凱教授表示:25 歲和75 歲,腸癌患病率差700 倍。這是機體功能特別是免疫功能的下降,加上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多因素的累積導致的。 目前醫生評估白阿姨的腸癌在二期和三期之間,“計劃給我做6次輔助化療。”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許劍民教授表示,“輔助化療是國內外指南規范,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復發和轉移,即使是病理分期達到Ⅲ期,如積極治療隨訪,五年生存率仍可達到6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