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慢阻肺患者遇到腸癌,還有治愈希望嗎?今年70歲的黃伯 已經有七年多的慢阻肺病史 平時走平路50米或爬兩層樓就會氣喘吁吁 晚上根本離不開吸氧 需要長期的家庭氧療 更不敢奢望出遠門 去年6月 黃伯感覺排便困難,而且大便帶血 這下讓他著了慌 趕緊到當地醫院檢查 結果確診為低位直腸癌 慢阻肺+低位直腸癌 當地醫院告訴他,低位直腸癌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根治,但是由于他有較為嚴重的慢阻肺,肺功能非常差,暫時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幸好腫瘤還沒有出現轉移灶,可以先通過放化療將病情穩定住。 然而,黃伯強忍放化療的副作用,咬牙完成了3個療程化療及25次放療,復查顯示直腸腫瘤明顯縮小了,原本以為可以通過手術方式解除這個心頭大患,但是醫生卻告知他們,由于“極重度混合性肺通氣功能障礙”,手術風險非常大,建議還是通過化療維持。 眼看黃伯在化療藥物的作用下,身體日漸消瘦,出現手足麻木、惡心納差等不適的反應,而且腫瘤始終處于體內,讓他和家人身心俱疲,“不知道哪天腫瘤轉移了,整天都很恐懼!秉S伯說,強烈的求生欲望讓他決心到省城大醫院再看看,今年初,他先后來兩次住院評估,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醫生不敢給我做手術啊,說我的肺功能很差,擔心會下不了手術臺! 終于看到手術希望 屢次被拒于手術室門外的黃伯不甘心,在朋友的推薦下,他來到了以呼吸專長聞名遐邇的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并不是沒有希望,曾經很多類似的患者,我們通過多學科協作,全面評估,做好圍手術期的管理,還是有手術康復的希望! 胃腸外科陳勁松教授為黃伯做了詳細的檢查后,建議他入院接受治療,同時開展胃腸腫瘤多學科MDT討論,“患者腫瘤尚未擴散,仍有根治切除的可能。” 多學科協作手術成功 但是,對于身體狀況和肺功能極差的黃伯,為其手術的風險確實非常高,“我們希望通過腹腔鏡手術給他切除腫瘤,這樣可以加快術后的康復,但是這就需要克服術中很多的困難。” 陳勁松教授說,腹腔鏡手術的前提是需要將二氧化碳充入腹中,為手術形成一個良好的操作空間和視野,將病灶暴露出來,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氣腹”,但由于患者的慢阻肺病史、肺功能差,如果長時間保持這種“氣腹”狀態,容易形成二氧化碳儲留,進一步影響肺功能,令肺部活動受限,“如果處理不好,即使手術成功了,但很有可能患者脫不了呼吸機,形成呼吸機依賴,這樣也會影響術后生活質量! 除此之外,由于患者經歷了多次放療照射,直腸周圍組織纖維化非常明顯,已經形成了堅硬如石的“冰凍骨盆”,“通常情況下,放療后在6-12周是最佳手術時間窗,而這個患者已經做完放療十個多月了,盆腔組織嚴重纖維化,這也給手術增加了難度。” 陳勁松教授說,為了保證手術的安全性,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他們將更多的工作放在了術前準備方面,“我們邀請呼吸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營養科、呼吸康復專科護士等多學科及時會診介入,營養支持、呼吸功能鍛煉、氧療、霧化吸入等措施同步進行,將患者的狀態調至最佳,為他爭取手術機會!
終于等到了手術這一天,胃腸外科陳勁松教授、詹高房主治醫師等醫護團隊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默契配合,憑借豐富的經驗順利完成了這臺低位直腸癌根治手術。 術后,黃伯被送入重癥醫學科進行密切監護,在多學科不懈的努力下,術后第三天,便順利為黃伯拔出了氣管插管轉回普通病房。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術后管理,黃伯順利康復出院,他說,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并連連為醫護團隊點贊。 “每年都會有大量合并慢阻肺或其他呼吸疾病的消化道腫瘤患者慕名來到我們醫院,有自上海、浙江、福建、湖南等遠道而來的,有帶著氧氣瓶、無創呼吸機、甚至氣管插管急救車送來的,有需要肺移植同期腸癌手術的,在處理這些復雜胃腸腫瘤患者方面,我們中心還是非常有經驗的! 據廣東省醫學會胃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醫一院胃腸外科主任黃炯強教授介紹,新成立的腫瘤醫學中心-胃腸腫瘤中心多學科團隊,依靠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的實力后盾,在處理合并極重度肺功能受損的胃腸癌患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得到同行和患者的高度肯定,“如果因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而無法手術的患者,可以到我們中心來評估一下,我們竭盡所能幫助患者解決病痛,千萬不要失去信心而錯失了腫瘤治療的最佳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