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結直腸癌是目前世界第三常見惡性腫瘤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我國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發病率增速已經遠超西方國家。同時,與歐美地區不同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中位發病年齡更早(40歲-60歲),而且青年患者比歐美多見。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部外科蔡建強教授介紹說,經濟發展越快的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高,已居北京、上海癌癥發病的第三位。結直腸癌發病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及膳食結構不合理密切相關,同時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預計在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的趨勢還將進一步發展,目前西方國家的發病率是萬分之五至六。 蔡教授說,結直腸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其發病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以下人群被視為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30~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者;有結直腸癌病史者;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如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遺傳性結腸病者;有盆腔放療史者;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特別是對于40歲以上人群,具有下述4項中1項者即可作為結腸鏡定期篩查的高危對象:免疫法糞隱血試驗(FOBT)陽性;1級親屬中有結直腸癌病史;既往有癌癥史或腸息肉病史;具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闌尾炎和精神刺激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郭偉劍教授介紹,結直腸癌患者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則可通過手術切除獲得很好的療效。但結直腸癌發病隱匿、很難發現是導致中晚期患者較多的原因。確診時約10%-25%的患者已出現肝轉移,20%-25%的患者在術后發生肝轉移。結直腸癌肝轉移如不采取治療,中位生存期僅僅8月,5年生存率幾乎為零。肝轉移病灶的切除是讓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有效的方法。現在,經過醫學專家們的努力探索與臨床試驗,已有眾多實踐證明,通過分子靶向藥物聯合化療治療結直腸癌優勢顯著,在抑制轉移病灶生長與縮小轉移病灶大小的基礎上可以實現肝轉移瘤的徹底切除。與未切除者相比,切除者的生命期限得到顯著延長,術后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44%和30%。 在全國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全國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家分享了分子靶向治療在結直腸癌領域中的臨床應用經驗,并指出分子靶向藥物的應用已成為目前國際上結直腸癌治療領域的一大發展趨勢。郭偉劍教授指出,對于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如果選擇靶向藥物治療,在剛確診時便應該進行Kras檢測以明確患者基因類型,從而選用合適的分子靶向藥物讓每一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贏得手術機會,最終實現生命的延長。 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是以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為依托成立的,蔡建強教授說成立這個委員會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促進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事業的發展、委員會的宗旨和任務是在這一全新的平臺上廣泛的合作,開展各項臨床以及研究,以提高我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整體治療水平以及療效。 (原文標題: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 新理念為患者謀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