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建平:減重手術降低腸癌風險60歲的吳阿姨因為大便習慣改變到 中山六院就診,檢查后被確為 直腸癌。不僅體重高達95kg,BMI值高達39,還合并有 高血壓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9.6mmol/L。多學科專家經聯合診治,中山六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胃腸肛門外科首席專家、肥胖與糖尿病減重外科主任汪建平決定為吳阿姨做直腸癌根治術,同時做曠置近端空腸的減重手術。手術后恢復順利,術后隨訪5年,吳阿姨的體重降至69kg,BMI值已經恢復至28,空腹血糖5.6mmol/L,血壓也趨于正常,降糖、降壓用藥逐漸減少,甚至可以停用。 在結直腸癌領域多年的汪建平,近年來開始將關注目光投向肥胖領域。從結直腸癌患者中越來越多見的肥胖問題,再到大街上越來越多的BMI(體重指數)明顯超標人群。“在我國,肥胖已經是一種社會流行病。”汪建平表示,“作為醫生,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嚴峻的現實”。 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減重手術后體重回落可降低結直腸腫瘤的發病風險。雖然相關的研究機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汪建平看來,可以預見的是,減重手術在結直腸癌等癌癥防治中發揮積極作用。 肥胖帶來的身體負擔不僅僅是重量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我國中度肥胖(身高體重指數,BMI)超過30kg/m2的比例為2.9%,絕對人數接近4000萬人。國內2012年的全國流行病學數據亦顯示,我國糖尿病人數已超過1億,這些患者中,64%的男性及77%的女性體重超標。 體重超標會對身體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汪建平介紹,大量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表明 肥胖癥的致死率與BMI成正比,BMI>32可導致死亡率加倍。肥胖癥使預期壽命平均減少6-7年,其中,35歲以下的嚴重肥胖癥(BMI>40)可使男性預期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不僅如此,肥胖還是代謝綜合征重要的危險因素,超胖會加重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及高甘油三酯血癥)、高尿酸等的發生率。 汪建平尤其談到肥胖與癌癥存在一定關系。2014年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較高的體重指數(BMI)與10種常見癌癥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據介紹,這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共納入了超過500萬英國成年人的數據。該研究領導者指出,現在人們已經很清楚,肥胖會誘發更多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人們也會看到更多的癌癥病例出現。 以結直腸癌為例,汪建平談到,直腸癌可以通過很多獨立因素來分析:如抽煙、高脂肪飲食、年齡因素、肥胖因素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影響因素來分析直腸癌,減肥后有利于預防直腸癌。 肥胖減重后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風險 截至目前,針對減重手術后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研究還很少。汪建平介紹,不過我們可以從有限的資料中看到一些前瞻性的情況。 瑞典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SOS)和其他的回顧性研究均發現,減重手術后腫瘤相關死亡率可下降39%-60%。此外,澳大利亞一項納入65000余例患者、長達15年的觀察亦發現,減重手術后男性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顯著下降近50%。盡管目前研究尚少,但總的來說,減重手術后可能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這可能與減重手術后腸道微生態、血管內皮生因子、胰島素和消化酶等改變有關。 脂肪能夠產生大量的生長激素,荷爾蒙和脂源性細胞因子,如瘦體素(Leptin)、內脂素(Visfatin)、脂聯素(Adiponectin,APN)及其他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等。體內外實驗已經證實肥胖可以改變上述細胞因子的水平、進而增加結直腸腫瘤的風險,而減重手術后相關細胞因子的水平可回落到正常水平,從而降低腫瘤發生風險。 此外,肥胖的患者通常胰島素分泌增加、但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后者主要由胰島素受體表達下調或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后細胞內信號通路活性下降引起。因此肥胖患者常常伴有與I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高表達相關的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現象。臨床研究結果亦發現,高IGF可增加結直腸腺癌及腺瘤的發病風險。 只有達到肥胖標準才適合減重手術 汪建平教授表示,減重手術的原理主要是通過微創外科手術對胃腸道進行重新“改建裝修”,使胃的有效容積變小,食量大幅度減少,而且曠置了部分小腸,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雙管齊下從而實現減重的目的。目前,比較常用的手術方法包括腹腔鏡胃旁路術及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等。 對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減重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目前,肥胖2型糖尿病的手術療法已被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接受為治療糖尿病的手段之一。 當然,作為一種手術,減重手術也有它的風險。汪建平指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包括消化道并發癥(出血、瘺、胃食管反流、潰瘍等)、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內疝、呼吸系統并發癥(肺不張和肺炎)、膽囊炎和膽石形成等。”總結本院多年的案例和手術經驗,汪建平評估減重手術總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1%。 比較而言,肥胖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與手術對于身體的傷害而言,肥胖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是更大的。汪建平表示,長遠來說,肥胖引起的伴發疾病帶來的傷害和手術后生活質量、生存率的對比是很明顯的。而且減重手術的操作難易程度和平常的手術相差不大。況且現在用腔鏡做,創傷小,雖然肥胖的人在麻醉管理風險較常人大,但在合理范圍內,當然前提是在正規醫院專業醫生接受手術。 不過汪教授指出,減重手術效果雖好,但并不適合每位肥胖癥或糖尿病患者,“單純性肥胖的BMI>32,或者糖尿病患者的BMI>27,建議實施減重手術;年齡16至65歲;無其他腹部手術禁忌癥等。” 只有達到肥胖癥才能考慮是否適合進行減重手術,如果是類似從“整形美容”角度出發,則不建議做手術。 每一位病人,都要經過一系列評估檢查,才決定是否適合做手術,并不是單純說體重指數達到了,就可以馬上實施手術,這些只是列入考慮范圍,還需要去專業醫院進行一系列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