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建首個腫瘤遺傳資源標本庫 已存17萬標本腫瘤,讓人聞之色變,但實際上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重要的腫瘤密碼存在于腫瘤患者的組織和血液里,許多有關腫瘤的答案可以在病人的血液里、組織里去研究尋覓。 8月14日,經重慶市衛計生委驗收,重慶首個腫瘤遺傳資源生物標本庫成立,入庫腫瘤標本已達17萬份。昨日,重慶晚報獨家對該標本庫進行打探。 零下80度超低溫保存 重慶首個腫瘤遺傳資源標本庫設立在市腫瘤醫院門診四樓,標本凍存室位于門口第一間,五臺零下八十度的超低溫保存箱赫然眼前。研究員劉興明戴上防護手套后打開保存箱,腫瘤病人血液以及組織標本分門類保存在若干凍存盒中,隨機抽出一個血液樣本凍存管。“每個凍存管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知道患者的基礎信息,比如病種、病程、治療方法等等。” 已存17萬標本 “癌癥依然有諸多未解之謎,而解開謎題的密碼就在腫瘤患者身上。”腫瘤生物標本庫、腫瘤學實驗室主任輦偉奇說,如何保留完整病例信息的標本一直是困擾臨床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難題。重慶市腫瘤醫院2010年開始著手建立腫瘤生物標本庫。目前庫內收入的腫瘤樣本品種齊全,涵蓋肺癌、胃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宮頸癌等十幾個病種,每種腫瘤主要采集血液、組織、體液三類生物樣本,迄今已有54767例、170660份腫瘤標本入庫。 標本中,有來自腫瘤患者的,也有來自重慶市每年例行的五大高發癌癥篩查資料中高危人群的,每一份標本的來源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構成了重慶人自己的腫瘤密碼庫。而這些腫瘤生物標本庫內的大量素材資源,將為有需要的科研機構找到新的癌癥靶點提供有效服務。 (原文標題:重慶建成腫瘤遺傳資源生物標本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