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高風險手術 著實考驗麻醉醫(yī)生今年3月,一名來自咸陽市的52歲女性在西安市中心醫(yī)院普外三科被診斷為結腸癌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盡快做根治術,但是這名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水平極低,只有3.2×109/L,僅相當于正常值下限的三分之一;颊呷朐汉螅胀馊聘叨戎匾,在組織全院專家會診的同時,積極完善相關術前準備,特別是和輸血科密切聯系,準備足量的血小板,待患者血小板計數合適后再決定手術。 可是,患者在輸注了30u的血小板后,血小板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至2.3×109/L,后再繼續(xù)輸20u的血小板,血小板升至2.7×109/L,但是血小板數量依然不達手術指標。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患者在等待血小板的期間,腫瘤瘤體堵塞腸管引發(fā)急性腸梗阻,并且保守治療無效,為了保住患者的生命,必須采取急診手術。但是,對于腫瘤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可能存在疊加的凝血功能障礙異常,導致術中出血風險極大,對麻醉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時間不等人,普外三科田立民主任與麻醉科崔曉崗主任經過縝密的溝通后決定:只要血小板到位后在輸注血小板的同時,在最短時間內急診手術。22日下午2點,麻醉科在接到手術通知后,安排李斌副主任醫(yī)師和張偉濤醫(yī)師麻醉團隊立即對患者病情進行再評估,并請血液科李罡燦主任醫(yī)師會診,針對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各項預案。時間就是生命,輸血科張養(yǎng)民主任積極聯系血站再備血小板,在等候過程中患者血小板再次出現下降,大家再次捏了一把汗,等到下午4點輸注上血小板的那一刻,大家才暫時松了一口氣。但是,當晚上8點患者血小板升至16×109/L達到正常水平、準備進入手術室時,患者又出現發(fā)熱,體溫高達39.2℃,心率升至146次/分,氣氛再次緊張起來。這時,大家同時想到了可能是輸血引起的發(fā)熱反應。麻醉科人員本著高度的責任心與耐心,考慮到病情的輕重緩急后決定先糾正發(fā)熱反應,在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后再進行手術。 麻醉團隊在等待了15個小時后,23日凌晨5時,患者的體溫終于下降至36℃,心率降至80次/分。手術團隊抓住難得的窗口期立即準備手術,他們用精準的麻醉藥物劑量和嫻熟的操作完成麻醉誘導插管,術中根據反復測定動脈血氣結果,調整藥物和輸血輸液的劑量,維持了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和內環(huán)境的平穩(wěn)。在麻醉科和手術室通力協助下,普外三科葛鵬主任醫(yī)師順利完成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手術。上午9點45分手術結束,10點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清醒拔除氣管導管,10點20分出室安全返回病房。經過普三科醫(y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患者術后第二天腸管排氣,并可以下床活動。目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即將痊愈出院。 知識延伸: 【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以骨髓造血細胞增生減低和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征,臨床以貧血、出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再障發(fā)病可能與化學藥物、放射線、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再障主要見于青壯年,其發(fā)病高峰期有2個,即15~25歲的年齡組和60歲以上的老年組。男性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據骨髓衰竭的嚴重程度和臨床病程進展情況分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國內也有急性和慢性再障之分類。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當人體血管損傷時,血小板會迅速粘附到損傷處,聚集形成由纖維蛋白固定的止血塊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患者的血小板數量達不到正常水平,手術醫(yī)生是不敢貿然手術,麻醉醫(yī)師亦不能實施麻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