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才30歲,也沒家族史,為啥就得了腸癌?——腸癌年輕化,真需要重視了!年僅30歲的小胡(化名) 正躺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結直腸腫瘤外科的病床上 深深反思自己患直腸癌的原因 東北人小胡在杭州教書,年僅30歲就查出直腸癌,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 一開始真的接受不了,當時也不了解這個病,非常崩潰,感覺自己這么年輕,怎么會生這么重的毛病,大腦里全是問號。 直腸癌的“信號”是從排便開始。 2016年下半年,小胡排便時大便變細、變粘,上完廁所有時沖也沖不掉,到后來還有了黑便。 小胡本來還想扛一扛,但隨后而來的頻繁上廁所等一系列癥狀,完全打亂了他的正常生活。 隨后,小胡到附近醫院就診,醫生指檢發現他的直腸有個腫塊,之后的腸鏡確診為直腸癌,他在2017年2月19日接受了手術,術后恢復不錯。 然而前幾天,小胡在家里洗澡,摸到腹股溝的位置有個腫塊,很警惕,到醫院來檢查,發現是直腸癌的腹股溝轉移。 讓小胡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遺傳方面自己沒有家族史,爺爺奶奶也都活到八九十歲,為什么自己會患上患直腸癌? 想來想去 小胡認為 主要問題還是在 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上 據小胡回憶,自己2014年大學畢業之后,就養成了吃夜宵的習慣,一周7天吃6次夜宵,吃到凌晨十一二點才睡覺。 小胡吃夜宵時,尤其愛吃燒烤和啤酒,一個人最多能喝到二十多瓶,少的時候也八九瓶。 這樣的習慣小胡維持了2年左右,自重也增加到了178斤。 現在很多年輕人生活飲食習慣不規律,對大腸癌的警惕性又不夠,等到發現的時候不少都是中晚期了。 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癌是最常見的腫瘤,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省會級城市大腸癌的初發病率高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三位。 據上海的一項研究,在上海,有可能會超過肺癌,成為第一殺手。 最近,據美國結直腸癌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 ●82%的年輕癌癥幸存者最初被誤診; ●73%的患者在晚期被確診; ●50%的患者癥狀被忽視了; ●62%的患者沒有家族史; ●67%的患者在確診前至少看過2名醫生。 為尋找早發和晚發結直腸癌之間的差異,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曾對36000多名結直腸癌患者的信息進行分析,他們發現: ●與老年患者相比,年輕患者更容易發生某些基因突變和某些亞型的結直腸癌。 ●在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中,非常年輕的患者(18-29歲)在其癌癥的臨床和遺傳特征上與年齡較大的患者(30-49歲)有所不同。 ●具有易感條件(如炎癥性腸病)的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與無易感條件的患者相比,具有不同的臨床和遺傳特征。 腸道 是人體最勞累的器官,可謂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80%的消化和吸收在腸道內完成,9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 夜以繼日的干著最臟最累的活。 那么嚴重的病 我們如何能做到早發現呢? 1.大腸癌發病存在遺傳背景 有家族史的患者要增強篩查意識 大腸癌的篩查方式包括大便隱血試驗、乙結腸鏡、纖維結腸鏡、CT-MRI模擬腸鏡、糞便DNA檢測等。 2.警惕腸道息肉 約90%以上的大腸癌是息肉演變而來的,大腸癌從正常的黏膜發生、發展到一個轉移性癌到最終導致病人死亡,整個過程長達10-15年。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 就該進行結腸癌篩查了 醫生建議大多數人在45歲時開始接受結腸癌篩查,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隱血和腸鏡。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建議盡早開始篩查。 如果您有以下情況,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腸鏡檢查: 大便帶血; 排便習慣改變; 不明原因的貧血,疲倦和虛弱感明顯; 無法解釋的長期腹部或直腸疼痛; 不同類型的結腸檢查,結果不同; 結腸癌或息肉的病史; 關于直腸癌 還要注意這3點! 便血≠痔瘡! 痔瘡的發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人認為便血都是痔瘡引起的。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很多其它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結腸癌、直腸癌、肛裂、直腸血管瘤等。 痔瘡不會引起直腸癌,但是痔瘡可以同時伴發直腸癌。 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演變成直腸癌的,但是得了痔瘡的患者同時也可以得直腸癌。應當高度引起重視。 痔瘡患者便血久治不愈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的主要癥狀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為有痔瘡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認為是痔瘡出血。 直腸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瘡栓治療后便血也會有所好轉,但是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便血,反復發作,久治不愈。此時,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行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