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妹四人相繼患癌!這種息肉真的會毀了全家!《扁鵲見蔡恒公》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扁鵲三次拜見蔡恒公,指出蔡恒公有病,且病情可以控制,勸他盡快治療,但蔡恒公認為扁鵲是危言聳聽。后來扁鵲發現其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治,“旋逃秦,桓公遂死”。桓公終因拒絕醫生的建議而丟掉了性命。 與故事中一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在起初并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常常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等到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很嚴重了,有的甚至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然而,醫生建議患者檢查時,往往還會遭到桓公式的誤解,最終釀成大禍,悔之晚矣! 結直腸癌可以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名副其實的隱形殺手。它的前期癥狀沒有特異性,極易被人們忽視。 它往往從一個不起眼的息肉,經過漫長的過程,最終成了癌! ▲腸癌的發展過程 結直腸癌的成長史比較漫長。從增生性息肉到癌前腺瘤再發展為癌癥,整個過程約5~15年。前1~10年時間是息肉癌前病變的一個過渡期,(個體差異不同,轉變時間也有所不同),在這個時期前發現并及時治療,就能有效阻斷它的癌變之路,防止悲劇的發生。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真實臨床案例及其腸鏡報告,來觀察和感受一下,小小的腸道息肉是怎么一步步發展為可以奪去人類生命的癌癥的。 案例 患者王某,女,46歲,農民,因腹痛就診,腸鏡檢查先是看到息肉,隨后在乙狀結腸發現結腸癌,腸腔狹窄,腸鏡勉強通過。在口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見到多枚大小不等息肉。在結腸肝曲又發現一處結腸癌。腸腔狹窄, 腸鏡已無法通過,于兩處癌變部位取活檢后退鏡。 先看看圖片↓ ▲乙狀結腸癌 病史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兄妹四人,哥哥患已經確診直腸癌三期,弟弟妹妹均死于直腸癌。目前自己也被診為雙原發結腸癌并肝轉移。 這對于這個家庭是何等不幸! 詢問得知,已經去世的兩兄妹,去世時都不到40歲,最小的年僅36歲;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他們從未做過腸鏡檢查,直到出現嚴重腹痛、便膿血等嚴重癥狀時,才去做了腸鏡方才確診。 作為醫生,莫不為他們的英年早逝深感痛心,但也深深地感到我們醫務工作者的科普還不到位! 所以,結腸癌的家族史不可小覷!結腸鏡檢查刻不容緩。 ▲直腸多發息肉 有人說基因不好,有人說環境污染太重,但這都是我們無法改變,或者說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 ▲我們能做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做好篩查和宣傳工作。 如果兄妹中有一人發現病變,大家都在30歲甚至25歲前以前查查體,做個腸鏡看看,或許不至于拖到晚期。 更進一步講,如果能在10年前查查體,做個腸鏡,把息肉切除,這家人現在依然可以快樂的活著,享受天倫之樂。 可惜,僅僅是如果。 ▲乙狀結腸息肉(目前為良性) ▲結腸脾曲息肉(發育型) 腫瘤早期病人沒有明顯的癥狀,便血癥狀又與痔瘡有些相似,常常未能引起注意,因而失去了早期發現的機會,直到中晚期,病人才因為腹部腫塊、持續腹痛、體重減輕等較明顯的癥狀開始因此重視。 ▲橫結腸腺瘤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率,5%~40%不等,依腺瘤性質、大小而定。幾乎80-95%的結直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 ▲橫結腸腺瘤 從一枚息肉,發展為癌癥,需要很長時間,有資料顯示一般大于5~10年,但也有發展較快的,這與發現息肉的性質、大小、數目及全身狀況等相關,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在這么長的時間內你還不去檢查并切除,那就恐怕要病入膏肓了。 ▲即使是息肉切除后,也需要定期腸鏡復查。 ▲結腸癌 很多人很恐懼結腸鏡檢查,怕痛、怕喝瀉藥、怕查出問題,做個腸鏡需要下很大決心,有些人無論怎么勸,都不愿意做腸鏡檢查。 其實,是你想太多了,結腸鏡沒你想象的痛苦和恐怖。分分鐘鐘的事,解決這么多問題。為什么要猶豫呢? 我們建議,對于45歲以上的人群、高危地區人群、家族史人群,必須要做結腸鏡檢查,及早發現腸道變化,將結腸癌扼殺于搖籃里。 癌,不是一天長成的,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息肉發展為腸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并斬殺之于萌芽狀態! 預防結直腸癌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按時查體,早期篩查,切除腺瘤性息肉,積極治療炎癥性腸病;高危人群5-10年提前篩查。 其實很簡單,也就是做個腸鏡,一切便安好了! 等到發展為癌癥,甚至是晚期腸癌,不僅創傷大、痛苦重、治愈率低,其治療費用也會大大提高。 正如扁鵲所言: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