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息肉到底嚴重不嚴重?為什么會得腸息肉?大約有超過90%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 到底什么是腸息肉?為什么會得腸息肉? 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 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后還需要做什么? 什么是腸息肉? 凡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息肉主要分為炎癥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并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怎么明確腸息肉性質? 腸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于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 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為什么會長腸息肉? 1.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4.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是導致炎癥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于結腸手術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異常: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失有關。正常情況下,該等位基因需要同時發揮作用以抑制腫瘤的生長,當該基因出現缺失或發生突變時,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從而發生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和癌變。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6.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癥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腸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沒有癥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時候發現; 當息肉長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現: 1.典型癥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 繼發炎癥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2.其他癥狀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癥狀。 哪種腸息肉容易癌變? 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見于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征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會,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腸腺瘤演變成癌所需的時間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會發生癌變。 腸腺瘤癌變的影響因素包括:腺瘤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類型、大體類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別年齡等因素。 發現腸息肉怎么辦?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 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于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是炎癥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癥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盡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惡化成腸癌。 根據腸鏡活檢的病理結果,如果為腺瘤性息肉,建議進行治療。 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腸息肉切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窺鏡切除的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否則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 1 、養成定期復查的習慣。 現在有證據證實息肉有逐漸增大趨勢,即使當時較小的息肉沒有被摘除,但過一段時間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經明確腸息肉的患者,均應每0.5年~1年復查一次腸鏡,防止長大后出血或癌變。 2、 調整飲食。 禁食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的便秘習慣,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復發。另外,酒精刺激也會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3、 適當運動。 由于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布為主,適度鍛煉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少,糞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質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息肉發生率、復發率減少。 4 、保持好心情。 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胃腸蠕動,使速度減慢,從而導致便秘。便秘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所以,正視現實,盡量放松,只要飲食有節,合理安排,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癌變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