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的潛伏期特別長
早期癥狀隱匿或沒有癥狀
對于高危人群而言
早期篩查(主要是腸鏡)
顯得尤為重要
無癥狀的人群
也要盡早做一次腸鏡檢查

一個“早”字
不僅很容易就能徹底治愈
還免受挨刀之苦、金錢之失、性命之憂
這不,患者林大哥
就是因為反復腹瀉、體重減輕后
才到醫院做腸鏡
這時,腫瘤已經變大了
去年年初,林大哥(化名)就感覺自己身體不太舒服,胃口不好,反復腹瀉,體重也減輕了許多。
3月中旬,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至我院檢查,結果發現肚子里長了一個10cm大的結腸腫瘤,且緊貼胃部,情況非常糟糕。家屬在看到這樣的檢查結果后,瞬間慌了。林大哥才44歲,是全家的支柱,如果他有事,這個家也就塌了。經過商量,家人們決定去大城市更好的醫院,給他更好的治療,隨即辦理了出院手續。
接下來大半年時間,林大哥一家去了省外求醫,但不久后就出現了腸梗阻的現象。外院醫生先在腸鏡下放入支架,想緩解梗阻情況后再手術,不料支架置入效果不佳,只好再剖腹探查,卻發現腫瘤巨大且固定,無奈只能把肚子關上。
術后,林大哥開始了化療和靶向治療。在近一年的外省就診過程中,均被認為無法手術。一般兩周1次的化療完成12次要暫停,但因為林大哥的腫瘤始終無法切除,化療一直持續打了15次,再加上靶向治療,不斷累積的藥物副作用壓垮了林大哥的身體。而那個造在胸口位置,不斷排出糞便的腸造口,更擊垮了林大哥的精神。原來風趣健談的他,變得沉默寡言,整日宅在家里,不愿與人來往。
前不久,
因感染性發熱、活動后呼吸費力,林大哥再次到我院就診。結直腸肛門外科副主任醫師葉樂馳接診后發現,雖然林大哥也積極地進行全身化療,但腫瘤相比9個月前有了明顯進展,腸道腫瘤破入了胃部,并占滿了左上腹,擠壓脾臟、胰腺、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且林大哥嚴重貧血(血紅蛋白為50g/L)
,嚴重低白蛋白血癥
(白蛋白21g/L),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還伴有乙肝,腫瘤壓迫繼發不全性腸梗阻、胃腸瘺腫瘤壞死繼發感染。葉樂馳仔細研讀報告單和CT片后發現,盡管腫瘤巨大,但隱約還有邊界,重要血管未明顯包繞侵犯,且無肝、肺等遠處轉移,他認為還有手術機會!為進一步明確診斷結果,葉樂馳建議進行多學科討論。
家屬接受了葉醫生的建議,進行多學科討論,聽聽更多專家的意見。幾天后,在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潘貽飛主持的結直腸腫瘤多學科討論中,前來會診討論的多學科專家對葉樂馳的診斷結果表示認同。腫瘤腹腔侵占嚴重威脅生命,手術風險很大,須同時切除胃、結腸大部分,但姑息治療對患者而言已意義不大,
只有實
施手術,還會有機會! 本已陷入絕望的一家人,聽到這樣的討論結果,真是又驚又喜。喜的是醫生們一致認為還有機會,驚的是一線城市頂級醫院的專家都無法進行的手術,我們溫州本地醫院的醫生們真的有能力完成嗎?如果不做手術,繼續化療,要面對的似乎還是要走向生命的終極。如果做手術,同樣需要面對極大的風險,究竟該如何選擇呢?在醫生的多次溝通后,林大哥一家決定放下疑慮,放手一搏,與醫生共同面對風險,并表示充分信任我們的醫生,在我院進行手術!醫生為其進行了充分的術前準備,PET-CT檢查排除遠處轉移后,予輸血、營養支持、腸道準備等。手術前日,林大哥的媽媽緊拉著醫生們的手,不停地說:“醫生,拜托,拜托你們了,我兒子才40多歲啊,請你們一定要盡力,我相信你們!”12月29日,是林大哥手術的日子。主刀葉樂馳、助手任約翰實施剖腹手術探查,發現上腹部的包塊有排球那么大。腫瘤包塊和林大哥的腹壁基本緊貼,腫瘤上血供又很豐富,還和周圍的器官“緊密”地黏連在一起,
留給醫生的“可用武之地”很小。“最擔心腫瘤包塊左上方脾臟角落里的脾動靜脈和后系膜上靜脈。如果腫瘤包塊推動分離時血管撕裂大出血,后果無法想象!比~樂馳說,醫生們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把血管都剝離下來,再進行腫瘤的切除。手術中,葉樂馳先閉合原腸造口,離斷被腫瘤侵犯的空腸上段,再從包塊外周逐步分離,仔細離斷周邊滋養腫瘤而增生的異常血管。在不損傷脾臟、胰腺、十二指腸的情況下,將結腸癌連同大部分胃、部分空腸等完整摘除,成功解除了巨大腫瘤負荷。考慮腸造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冒著術后腸吻合口漏的風險,同時將原腸造口回納,完成結腸1期吻合。
術中另外請蔣飛照主任醫師離斷被腫瘤侵犯的胃大部分,進行胃空腸吻合。手術進行了6個小時,在麻醉師、巡回及器械護士的團隊配合下順利完成。切下來的腫瘤包塊大小約20*25cm,差不多一個排球大小。據了解,這樣大小的橫結直腸癌在臨床中也十分少見。 術后第1天,林大哥就可以下床活動,第2天拔除胃管,第4天進食米湯。當第6天能正常排便時,林大哥感慨道:“原先都是胸口腸造瘺排大便,這肛門都快1年沒用過了,感謝醫生給了我有尊嚴的生命!”術后第9天,林大哥恢復良好,順利出院。更為幸運的是,術后病理化驗提示各切緣均陰性達到了根治效果,且淋巴結無轉移。通過此次手術,解除了大腸造口,顯著改善了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徹底剔除了巨大腫瘤,即免去無窮盡的全身化療靶向之苦,又治愈了腸癌。年輕人腸癌的發病比例有了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遺傳因素、城市化的加劇、人群飲食結構改變等,處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的都市白領尤為值得關注。直腸癌在確診前按痔瘡和腸炎治療的病例竟高達70%,原因包括癥狀類似便血,想當然、回避、僥幸心理。及時腸鏡檢查最為保險!CEA(癌胚抗原)和 CA199 (糖類蛋白199)是大腸癌相對最敏感特異的血腫瘤指標,但仍有20~30%的病人在出現腸癌,甚至全身轉移時,上述指標仍在正常范圍內。大腸彎曲、蠕動,腸壁有皺褶,腸腔內糞便等影響CT判斷;CT若明顯發現腸腫瘤,往往是偏晚期。沒有任何檢查能夠替代腸鏡!很多人發現腸癌前都會告訴醫生“從來沒感冒過”“從來沒去過醫院”。網絡上介紹腸癌會腹痛、消瘦等癥狀實際已偏中晚期,不要等有癥狀再來做腸鏡!關心息肉摘除后的病理化驗結果,有無惡變,部分需要進一步根治手術;大腸息肉摘除后部分會再發、甚至復發,建議1年內復查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