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開始回顧劉國彥專家分享的課程
“結直腸癌防治的專業解讀”
很多人普遍會把息肉與結直腸癌聯系起來,劉教授從腸道息肉、結腸癌、直腸癌以及篩查與早診早治幾個方面與觀眾交流分享。
腸道息肉:指粘膜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未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直腸是息肉多發部位,并常常合并有結腸息肉。
腸息肉病:數目多于100顆的息肉,并具有特殊臨床表現。
它的病理分型為下圖所示:
臨床表現:間斷性便血,為鮮紅血液,不與糞便相混,量較少。直腸下段息肉可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呈鮮紅色,櫻桃狀,便后自行縮回。并發感染或潰瘍時,可見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
息肉病:腹瀉、血腥粘液便、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影響發育等。
影像學表現:鋇灌腸可見腸內輪廓光整的充盈缺損多發性息肉表現為多個大小不等充盈缺損,帶蒂的息肉可顯示其長蒂,有一定的活動度。
息肉病表現為直腸、乙狀結腸及結腸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損,在粘膜相上出現無數輪廓光整葡萄狀的塊影充滿腸腔
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征:青少年多見,常有家族史,病理屬于錯構瘤,可癌變出現于全消化道,小腸最多;口唇,手足色素沉著(黑斑)易合并腸套疊和腸道出血由于病變廣泛,無法手術切除,當并發腸道出血或腸套疊,作部分腸切除。
家族性腸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5號染色體長臂的APC基因突變;
●息肉出現于青年,易癌變;
●大腸多見,很少累及小腸;
●發病確診后必須手術治療。
治療:
●內鏡電灼、冷凍切除。
●手術切除:經肛門切除 直腸下段息肉。
肛門鏡下顯微手術切除(TEM) 直腸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腸癌的局部切除。
預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處理的基本原則是在息肉發生癌變前切除病變腸管,并對其家族成員進行普查和隨訪,認真登記家譜對發現高危人群非常重要。
結腸癌 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年齡逐漸老齡化,好發部位依次是乙狀結腸、回盲部、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
病因:
●癌前疾病,包括①腺瘤:結腸癌約半數來自腺瘤的癌變②潰瘍性結腸炎環境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①精神因素②鉬的缺乏③陽光與維生素D的缺乏。
臨床表現: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最早排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粘液膿血便
●腹痛:持續定位不確切的隱痛或腹部不適。
●腹部腫塊
●腸梗阻癥狀:晚期表現,慢性低位不完全腸梗阻,表現便秘和腹脹
●全身癥狀:貧血,消瘦,乏力
診斷:高危人群40歲以上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有癌癥史或腸道腺瘤或息肉史
●便潛血陽性
●黏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精神創史
影像學表現:
鋇灌腸——增生型(向腔內生長的菜花狀或息肉狀充盈缺損,外緣不規整,境界清楚,局部粘膜皺襞破壞消失。腫塊較大引起鋇劑通過受損,可捫及腫塊) 浸潤型(多呈向心性環形狹窄,僵硬,邊緣光滑,病變區與正常腸管分界清楚,粘膜皺襞破壞消失,結腸袋消失,常伴有梗阻潰瘍型)
治療:
●根治性手術:切除范圍包括癌腫所在腸袢及其系膜和區城淋巴結
并發急性腸梗阻時手術原則:
右半結腸癌:一期切除吻合;一期盲腸造口,二期根治切除;無法切除時,行短路手術
左半結腸癌:梗阻近側橫結腸造口,二期切除;無法切除者姑息性結腸造口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占消化道癌第二位。近年結腸癌發病率明顯增加,直腸癌發病率則有所下降,兩者約為1:1。
直腸癌的 病因 一般分為以下幾個:
病理:
●大體分型:
①腫塊型(菜花型):腫塊向腸腔生長,浸潤淺表而局限,預后較好
②潰瘍型:多見,50%以上。為圓形或卵圓形,中心凹陷,邊緣凸起,向腸壁深層生長并向周圍浸潤。早期可有潰瘍,易出血,分化程度較低,轉移較早
③浸潤型癌:亦稱硬癌或狹窄型癌。癌腫沿腸壁浸潤,使腸腔狹窄,分化程度低,轉移早而預后差
●病理分型:
腺癌:占75%—85%
粘液腺癌:占10%—20%
其他有印戒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
臨床表現:
●癥狀:便血(最常見);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頻率改變,糞便管徑變細,里急后重及排便時肛門疼痛等);
腹痛;
腹部腫塊(以右側大腸癌居多);
阻塞(以乙狀結腸、盲腸及脾彎曲最多);
穿孔(以乙狀結腸最常發生,盲腸漲破最多)
●體征:直腸指診多可捫及直腸內腫塊,指套上染有血跡,晚期可有狹窄,手指不能通過。
診斷:常規診斷有腸鏡、直腸指診;指南推薦的是盆腔高分辨率核磁
關于特殊人群的診斷:
治療:
●根治性手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經腹直腸癌切除手術(直腸低位前切除術,Dixon手術);經腹直腸癌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手術(Hartmann手術)
●局部切除術:經肛局部切除術,TEM;骶后徑路局部切除術
高風險人群:
●大便潛血陽性;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癥史;
●有大便習慣的改變;
●符合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等任意2項者。
篩查:
●基于高風險因素的問卷調查
●糞便潛血試驗
●直腸指檢
●結腸鏡檢查
●色素內鏡
●電子染色內鏡
劉教授強調,不要把對結直腸癌的畏懼轉移到對息肉的恐懼上來。
患者已經是結直腸癌晚期,并且轉移了,其他治療還要繼續嗎?可以進行中藥調理嗎?
我個人會把年齡作為第一個最重要的區分點。現代科學對于腫瘤的治療進步是非常大的,我們處理過的一些晚期的、轉移的案例,治療效果也是蠻好的。所以還是不要輕易放棄,好好治療。中藥調理效果是不錯的,但是我建議將其做為輔助手段。
直腸癌手術之后便秘應該怎么調理,可以服用什么藥物呢?
我們醫院有探索一些自己的方法,基于中西醫結合的原理,效果還是不錯的。術后發生便秘,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手術切除范圍影響,另一方面是手術后的恢復問題。
患者兩周前剛做完直腸癌手術,感覺腹部疼痛,吃不下東西?這種情況是否是腸梗阻?可以吃藥、貼藥或者其他方法來進行緩解嗎?
我的建議是去醫院復診。如果是腔鏡手術,應該早就不會疼痛了,如果是傳統手術則有可能會存在疼痛。至于腸梗阻,術后兩周一定會伴有腹脹、嘔吐和腹痛三個特征。
直腸癌術后三個月,一直拉肚子,這種情況需要持續多長時間能恢復正常呢?
這屬于腸道術后功能恢復一個常見的問題,我們一般認為會要持續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我們醫院對此進行技術攻關,通過中藥來調理,效果還是很顯著。
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的問題。疾病和本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是不分離的,所以我們治療便秘大部分都是跟病人講道理,而不是用藥。
患者結腸癌手術后半年發生肝轉移,現在在使用西妥昔抗治療的藥物,但目前皮疹嚴重,有沒有其他更好辦法呢?
這里病例里,醫生的處理和病人的訴求是兩件事。所以治療上出現了一個較大的偏差。
直播最后,劉教授與觀眾進行了現場連麥,直接1對1與觀眾交流答疑。
結腸癌轉肝多發占位,做了結腸癌根治手術,術前癌胚指標30多,術后飆升到400、600、1200多,于是回醫院開始進行化療,目前肝腫瘤還沒處理,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治療?
當時讓我分兩步做,肝臟這部分還剩4點幾公分,而且有鈣化現象。所以他們不排除癌指標升高是因為肝臟部分引起的。
你年齡偏輕,癌指標這么高的話,應該是來自肝臟和其他地方。你現在的治療方案屬于比較經典、傳統的方案,目前的科學進步很大,有很多探索性的方案。要從一個整體來看,綜合考量身體多個指標,再來確定具體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