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解讀——腸鏡檢查報告我們做腸鏡檢查,最常見的贅生物就是息肉,其中的腺瘤性息肉,其實就是腸癌的預備狀態,90%以上的結直腸癌是它演變而來的。 而腺瘤性息肉在50歲之后的檢出率非常高。 一項研究顯示:在7203例次腸鏡檢查中,腺瘤性息肉檢出率為: 50歲前為17%, 50~59歲為35%, 60~69歲為56%, >70歲為63%。 以上數據還不包括結腸息肉病、P-J綜合征、進展期結腸癌、腸道準備不合格者及檢查失敗者。 研究顯示,直徑超過2cm的腺瘤惡變率高達50%,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病癌變率可達100%,且發生癌變的年齡較輕。 因此,腸鏡報告,以及腸鏡活檢病理報告,描述最多的是關于大腸息肉的。 一般的說,大腸息肉牽扯到兩部分專業術語: 一個是腸鏡的報告,另一個是息肉切除后或活檢后的病理報告。 很多病人在切除息肉后拿著報告感到很茫然,希望醫生有時間給比劃比劃,解讀一番。 本文就常見的一些專業術語做一下解讀。 腸息肉概述人體的腸道黏膜的表面也會長一些突出到腸腔的局限性隆起,這些隆起在沒有明確性質前會統稱為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根據病理可以細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 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 確定性質后,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診斷學名稱,就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專業名詞,比如:直腸管狀腺瘤,乙狀結腸絨毛管狀腺瘤,橫結腸絨毛狀腺瘤,升結腸增生性息肉或盲腸炎性息肉等。 一、腸鏡報告1.單發或多發 根據息肉數目:分為多個與單發。兩個以上就稱為多發息肉。 因此如果您的報告寫的是多發息肉,一定要看看數目。也許只有兩個。 2.根據有蒂或無蒂:分為有蒂型、亞蒂型(廣基型)、扁平息肉。 蒂就是根的意思。想想蘑菇、山楂、櫻桃的蒂就好理解了。一般的說,有蒂的息肉切除起來容易的多。 3.息肉的內鏡分型 (1)日本山田分型 山田I型:息肉基底部平坦、基底寬,略隆起于腸壁表面。簡單的說,這個類型的息肉就是扁平,沒有蒂的。 山田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較明顯,息肉呈半球狀。雖然突出黏膜面,但蒂還沒有成型。 山田I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明顯,與周圍腸壁黏膜成銳角,息肉呈類球形。這是種粗蒂息肉。 山田Ⅳ型:息肉表現為球形,通過短、長蒂與腸壁相連接。真正的帶蒂息肉。 (2)P-S分型 這種分型使用的是英文,P(pedunculated)指的是有蒂的,S(sessile)指的是平坦的,而PS指的是亞蒂的。因此如果是Ip指的是I型帶蒂的,依此類推,Is指的是平坦的,Ips指的是亞蒂的。一般專業人士會分的更細,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知道息肉是不是帶蒂就夠了。 二、病理報告1.腺瘤性息肉 是由異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構成的良性腫瘤。腺瘤性息肉的病理類型多根據絨毛成分來劃分,絨毛含量<25%的為管狀腺瘤,25%-75%為絨毛管狀腺瘤,>75%為絨毛狀腺瘤。 (1)管狀腺瘤 是大腸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分布于直腸及乙狀結腸。腸鏡下管狀腺瘤多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部分有分葉,息肉大小不等,多為有蒂型。 管狀腺瘤一般生長緩慢,分化良好,較少發生癌變。 如果息肉是管狀腺瘤,那稍稍可以寬心了,管狀腺瘤是腫瘤性息肉中最好的一種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它雖然較少癌變,但不等于不會癌變! (2)絨毛狀腺瘤 在大腸腺瘤性息肉中不常見,占全部大腸腺瘤的 5%-10%,大部分為廣基型。 腸鏡下絨毛狀腺瘤表面呈絨球狀,多覆有粘液,有時可有糜爛。 絨毛狀腺瘤性息肉的異型增生和癌變率較高,有文獻報道,直徑大于2cm的惡變率為50%。 如果息肉是絨毛狀的,一定要高度警惕,密切隨訪。 (3)管狀絨毛狀腺瘤 顧名思義,這是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的混合型,大小不一,管狀絨毛狀腺瘤可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其癌變風險介于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之間,其癌變率的高低與其絨毛含量相關。 混合型腺瘤一定要看一下描述的絨毛含量以及異型增生的程度,如果都很高,要密切隨訪。 2.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多呈無蒂,少數有蒂,直徑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發生于大腸近端。以前有很多醫生認為散發性增生性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很小。現在的觀點認為有些增生性息肉可出現異型性增生,進展成為不典型結構和細胞特征的潛能。盡管2010年WHO消化系統腫瘤分類中指出,大腸遠端直徑小于5mm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不切除,但是在沒有明確把握是增生性息肉的時候,不可掉以輕心,需隨訪復查。 3.鋸齒狀腺瘤 對于這種類型的腺瘤,不是每個內鏡醫生和病理醫生都善于診斷。這種腺瘤的特點是表現為鋸齒狀外觀,同時兼具增生性息肉的結構特點及腺瘤的細胞學特征。 主要有兩個類型:廣基型(SSA/P)好發于近端結腸,較少引起癥狀,體積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為5-10mm,肉眼觀為扁平或無蒂輕微隆起的息肉; 傳統腺瘤(TSA)常見于遠端結腸,外生樣息肉,肉眼觀與管狀腺瘤類似。 目前鋸齒狀腺瘤是關注的熱點,因為研究者認為鋸齒狀途徑是大腸癌發生的第三種途徑。 一旦診斷鋸齒狀腺瘤,應引起重視。 4.炎性息肉 是腸粘膜長期慢性炎癥所引起的炎性反應性增生,由于炎癥刺激導致上皮再生、修復,纖維組織增生導致息肉形成。此類息肉通常較小,直徑多<1cm。炎性息肉是否癌變目前爭論不一,但一般認為炎性息肉發生腺瘤性變化后可再演變成大腸癌。 我認為,如果明確是炎性息肉,治療原發病為主。 5.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所謂的異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非常專業的病理術語,通俗的說,就是細胞增生沒有按照良性方向,而走偏了。 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分為三度: 輕度不典型增生即不典型增生細胞僅限于上皮層底部,不超過上皮層1/3; 中度即不典型增生細胞占全上皮層的l/3~2/3; 重度不典型增生為不典型增生細胞占全上皮層的2/3以上。 通俗的說,不典型增生越重,距癌癥就越近。 6.瘤變(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2000版的WHO腫瘤組織學分類中提出胃腸道腫瘤統一采用“上皮內瘤變”取代原來所用“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名詞。 這個分類把原來異型增生全部整合到上皮內瘤變中,即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替代原來的輕度和中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替代重度異型增生,且原有的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等完全等同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所以建議對于內鏡下活檢病理提示大腸腺瘤合并上皮內瘤變,不管是低級別還是高級別,均予內鏡下完整摘除。 三、臨床意義了解這些專業詞的目的是為了規范的進行治療和規律復查。 大腸腺瘤可分布于腸道的各個部位,其中以左半結腸和直腸多見。檢查發現息肉的目的是為了防癌。 現代科學非常發達,但是大腸癌發生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研究者認為大腸癌的70%-95%來源于腺瘤性息肉。 大腸癌的發展簡單歸結起來是: 正常粘膜-上皮細胞增生-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早期癌-浸潤癌的過程,此種演變過程大約需要 5-15年。 腺瘤的大小、病理類型以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與大腸腺瘤惡變密切相關,其中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與惡變相關性更加明顯。 了解了這些專業詞后,針對自己的內鏡和病理報告,重點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高危腺瘤,符合高危的,應該在息肉切除后3-6月內復查腸鏡。 什么是高危腺瘤呢? 如果息肉的數目≥3個、直徑>1cm、病理示絨毛狀腺瘤或混合型腺瘤(含較多絨毛狀結構成分)、重度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這一類的具有高度惡變傾向,稱為高危腺瘤(美國癌癥協會)。 在以上定義的基礎上,我建議把鋸齒狀腺瘤也列入高危腺瘤,以引起大家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