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位列我國第三的惡性腫瘤,每年奪走近20萬人的生命;
超過90%的患者被確診時候,已經是中晚期,總體5年成活率低于40%!很多朋友不知道,看起來兇狠無比的大腸癌,其實大約95%是由腺瘤性息肉慢慢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很漫長,一般認為是5-15年;由于各人的生活習性和遺傳不盡相同,所以也有的很快,少于5年;有的則很慢,長達二三十年。

這么長的“潛伏期”,我們有的是時間發現它,阻斷它。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不在乎,以為一個小小的良性息肉怕什么?它生長在在我們體內空腔臟器的黏膜上,比如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子宮、膀胱等等,我們按照生長的部位分別予以命名,生長在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的,就叫做腸息肉。我們大體上把腸息肉分為兩大類: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一般認為不會癌變,最新的觀點認為,只要足夠大、時間足夠久,也有腺瘤化的趨勢,也不是100%安全。而腺瘤性息肉則有很高的癌變幾率,算是個不良少年, 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腺瘤性息肉100%會癌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定時炸彈!一般來說,腸息肉生長的速度比較緩慢,可以說非常狡猾, 平時隱蔽生長,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但是,經過幾年、十幾年的默默生長,到時“搖身一變”就可成為結腸癌!

也就是說,在它徹底變壞之前,是一個老老實實、安安靜靜的乖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動靜;一旦經過長時間的悄悄生長,積累夠了邪惡的能量,就會露出猙獰的面目,出現一系列癥狀,比如便血、腹痛、膿液便,便秘、腹瀉、消瘦等等。這時候,我們再去收拾它,就沒那么容易了,因為往往已經是腸癌的進展期,甚至晚期了。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真實的病例來看看,息肉這個不良少年,是如何變身為惡魔的!2019年4月15-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4月19日,著名消化病專家,中山大學附屬六院的李初俊教授,用一個真實病例,講述了一個腸息肉癌變的歷程。去年12月18日,李初俊教授接診了一位61歲男性患者陳先生。追問病史,原來在20年前的1999年4月16日,41歲的李先生就做過腸鏡,當時發現有個直徑只有5mm的直腸息肉,而且懷疑是腺瘤樣瘤,但是并沒有切除。可能認為很小,也沒有任何癥狀,后來慢慢就忘記了,所以在長達20年里,再也沒有管過它。

5mm會有多大呢?也就是一粒綠豆大小,下面這張圖片,是4月16日發現的腺瘤性腸息肉,大小約4x3mm,你可以比較一下: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瘊子”,誰知道這一拖,長達20年的“不在意”,竟然就徹底癌變了!2019年12月27日中山六院的腸鏡顯示:直腸距肛緣12cm-17cm見一環2/5周腫物,直徑4cm-5cm,表面糜爛壞死。后來病理診斷:(直腸)中分化腺癌,
CT分期:T4aN+。

今年3月3日李先生行了“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腹腔引流術”。切除了包括腫瘤在內的腸段,清掃了周圍淋巴結。值得慶幸的是,術后病理分級為T3,沒有轉移,其預后還是比較好的。我們消化科醫生常說: “腸癌阻斷太簡單,如果得上實在冤!”大部分腸癌都是息肉惹的禍,我們其實只需要一次腸鏡,發現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阻斷它的癌變進程。

腺瘤性息肉,從本質上講,還是良性的,猶如一個“不良少年”,它有癌變的趨勢;
而三期腸癌,就是十惡不赦的惡魔了,它隨時都會吞噬我們的生命!本病例當初只有5mm大,如今50mm,足足增長了10倍;從不良少年到重刑犯,中間長達20年,我們是否缺失了什么?在這20年里,哪怕只有一次腸鏡,就能把它扼殺在搖籃階段。第一次,發現息肉,應該格殺勿論;這枚定時炸彈根本沒有了引爆的機會;這一階段應該在首次發現的5-10年之內;第二次,即便已經變壞了,還不是十惡不赦的時候,也就是早期癌,可以在腸鏡下切除,免除外科手術、切掉腸段、清掃淋巴等。如果早期癌,還可以在內鏡下手術,不用開刀,不用化療,更不用切除一段腸子,也不用廓清淋巴。可惜,因為懶,因為不重視,因為僥幸,這些機會都白白喪失掉了!

作為一個消化內科醫生,我不遺余力地宣傳胃腸道腫瘤的防治知識,大力提倡無癥狀行腸鏡檢查,也為此喋喋不休地寫過數百篇科普文章。總感覺收效甚微,還是有很多人因為忽視腸道檢查而坐失早期發現的良機。腸息肉幾乎上沒有辦法完全預防它長出來,所以,我還是要提醒一下:
1、無論男女,到了40歲,無癥狀也要做一次胃腸鏡,中年人大約有1/3長有2、如果平時有腸道癥狀,比如大便性狀、習慣改變、血便等,切不可自以為是痔瘡、腸炎等,要讓專業醫生來判斷;
3、本家族中有人患消化道腫瘤的,要提前到30歲左右做腸鏡和相關的其他檢查;
4、腸鏡檢查目前還沒有替代的檢查手段,是發現腸道癌前疾病、早癌的唯一利器。
5、還有一點,腸息肉還有復發的可能,即便切除后,還要遵醫囑復查,以免死灰復燃!息肉,如放任不管,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總有一天,它會惹禍;
部分圖片:微公號:李初俊腸胃健康說、消化社區,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