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西凌/卜鵬程團隊發現肝臟微環境重編程腫瘤細胞促進結直腸癌肝轉移結直腸癌是第三大癌癥死亡原因,也是第四大最常見的癌癥。結直腸癌極易發生肝轉移,腸癌轉移的患者5年存活率小于10%,因此,肝轉移是結直腸癌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肝轉移腫瘤對大多數化療藥物產生抗性,目前臨床上仍然缺乏靶向結腸癌肝轉移的靶點和藥物。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和杜克大學沈西凌課題組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合作發表了題為:Chromatin Remodel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is Mediated by an HGF-PU.1-DPP4 Axi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道了HGF-PU.1-DPP4軸促進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分子機制,并分別探討了靶向HGF、PU.1及DPP4抑制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策略。 研究團隊利用常用的結直腸癌細胞系HT29及三種結直腸癌的PDX(Patient-Derived Xenograft)細胞通過盲腸原位荷瘤小鼠模型,獲得原位腸癌和肝轉移腸癌。隨后,對原位和肝轉移腸癌細胞進行了RNA-seq、ATAC-seq和ChIP-seq的多組學整合分析。
然后,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CRISPR/dCas9-KRAB和CRSPR/dCas9-HDAC系統改變DPP4的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確認DPP4的表觀遺傳修飾調控了結直腸癌的肝轉移。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肝臟微環境中的HGF能夠促進腫瘤細胞中PU.1的磷酸化進而重塑DPP4增強子和啟動子區域的表觀修飾,上調DPP4的表達,抑制了腫瘤殺傷性的中性粒細胞的浸潤,最終促進結直腸癌的肝轉移瘤的形成。 HGF- PU.1-DPP4軸促進結直腸癌肝轉移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還利用大量臨床樣本驗證了HGF、PU.1及DPP4與結直腸癌肝轉移及腫瘤患者預后差的相關性;并進一步探索了分別以HGF及DPP4為靶點抑制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策略,結果表明靶向HGF和DPP4的抑制劑能夠顯著地抑制腸癌的轉移,延長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因此,研究為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有望作為現有化療手段的補充。 論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4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