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根據發生機制,結直腸癌分為染色體不穩定型和微衛星不穩定型。既往研究報道,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MSI-H)結直腸癌由于具有高腫瘤突變負荷和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對以特瑞普利單抗(PD- 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較為敏感,且患者越早使用獲益越大。
為此,研究團隊開展術前使用特瑞普利單抗或聯合塞來昔布(COX-2抑制劑)治療錯配修復蛋白缺陷(dMMR)的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試驗。研究共入組34名符合標準的dMMR和MSI-H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塞來昔布組或特瑞普利單抗單藥治療組。
研究結果顯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塞來昔布組患者的病理完全緩解率達88%,特瑞普利單抗單藥治療組為65%。這意味著,有88%和65%的患者在接受研究方案規定的6個周期(3個月)新輔助免疫治療后,在手術切除的原發腫瘤樣本和采樣的區域淋巴結中沒有發現腫瘤細胞殘留。相比之下,傳統輔助化療或放化療患者的病理完全緩解率不到25%。此外,34名患者中有33名患者手術切除的原發腫瘤樣本中殘留的腫瘤細胞小于10%。
新輔助免疫治療策略可行性獲驗證,術前使用更加有效
(特約記者 簡文楊 通訊員 戴希安 胡華斌)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鄧艷紅教授牽頭開展一項新輔助免疫治療Ⅱ期臨床試驗,近期療效結果在《柳葉刀—胃腸病學與肝臟病學》上在線發表。該研究顯示,這一新輔助免疫治療策略有望讓結直腸癌患者獲得更多生存收益。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證明了特瑞普利單抗聯合或不聯合塞來昔布的新輔助免疫治療策略安全可行,且術前使用該方案可能比術后更加有效。這一研究為相關治療提供了循證醫學證據。
鏈接
錯配修復蛋白缺陷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結直腸癌約占所有結直腸癌患者的15%。錯配修復是一種重要的DNA修復機制,這種修復系統主要由4個蛋白構成,能夠準確地識別和修復在DNA復制或重組過程中產生的堿基錯配和小范圍的堿基缺失或插入,對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錯配修復蛋白缺陷是參與修復基因發生了突變,導致基因功能缺陷,錯配修復能力下降或缺失。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是指由于在DNA復制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由錯配修復蛋白缺陷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