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石醫學:居家的日子里,你的腸道"它"好么?疫情隔離,不能阻止打工人上班的心,出不了門,那就居家辦公。睜眼上班,閉眼下班。一套睡衣過一天,長期坐著或者"癱著",幾步就能從"工位"走到洗手間、"飲水處",足不出戶的日子讓微信運動步數幾近歸零。食物雖然不豐富,但托團長們的福,總也不缺,由于起訂量及冰箱容量的限制,不得不連續多日吃同一單品,消耗庫存,蔬菜也逃不出土豆,西葫蘆,卷心菜這幾個,長此以往,心情自然也是不佳。飲食結構單一、情緒壓力大、運動量大幅降低的日子讓居家辦公演變成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培養皿",無形中增加了疾病風險,尤其是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燃石醫學在此呼吁:守護腸道健康第一步 --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結直腸癌是當代"富貴病"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率第三的癌種,2020年全球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193萬例,占總新發癌癥病例的10%[1]。同年中國的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55.5萬例,位居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的第二位[2]。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吃肉、久坐等生活方式給結直腸癌帶來了更多可乘之機[1],也因如此,很多人將結直腸癌歸結為一種"富貴病"。梳理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不難發現,這一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當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為45歲以上(含),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缺乏鍛煉、肥胖、全谷物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高脂飲食、大量食用加工肉類都會增加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正與疫情期間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另外,患有2型糖尿病、有腸道疾病史、直系親屬中有該癌種家族史的人群也應額外注意。 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大部分結直腸癌是由息肉轉變而成的,而息肉從出現到發生癌變通常需要長達數年的過程,這就為結直腸癌的早期發現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不幸的是,我國83%以上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確診時已屬中晚期[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結直腸癌并無明顯癥狀。只有當癌癥擴散到腸外,腫瘤破潰形成潰瘍或感染時才會出現便血,便頻等癥狀。而同為結直腸癌癥狀的腹瀉、局部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易被忽略或與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從而錯過發現機會。 另一方面,結直腸癌雖然有權威指南公認的篩查金標準 -- 結直腸鏡,但其侵入性特點讓很多人"聞風喪膽",最終導致了篩查的依從性較差。 與確診時機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3%,晚期僅為18.4%[4]。從經濟角度出發,早期癌癥患者診療費比中晚期節省70%[5]。從生活質量的角度出發,部分晚期直腸癌患者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制作造口即"人工肛門",用造口袋完成日常排泄,異于常人的外觀,對不良氣味的擔心,日常護理的繁瑣,均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和生活負擔。因此,從生存率、生存質量和經濟等多個角度來看,早期發現對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尤其是多種高危因素疊加的人群來說至關重要。 高危人群如何爭取早發現? 雖然結直腸癌已有公認的篩查"金標準",但學界仍在不斷探索更為便捷、舒適的篩查手段以提升篩查的依從性。且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如吸煙、飲酒,高油高脂飲食也可能導致食管、肺部、肝部、胰腺等多個器官的患癌風險增加[6]。而針對單個器官的逐一篩查,則可能會增加累計假陽性率,因此如果想避免漏檢,多癌種早期檢測不失為優選。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7]),同時,填補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單次檢測,即覆蓋六大癌種,可降低累計假陽性率。 不論何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不讓癌癥有可乘之機的重要"法寶",疫情期間尤為如此。這個世界腸道健康日,放下手中的垃圾食品,開始適當的居家運動,守護腸道健康的同時也跟好習慣交個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