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醫大二院多學科協作成功救治復雜結腸癌患者哈醫大二院多學科協作成功救治 復雜結腸癌患者 高齡、基礎疾病多、心功能極差 手術風險巨大 近日,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劉明教授團隊在多學科協作下為一名77歲、基礎病多、心功能極差、局部病灶較晚的結直腸癌患者,成功完整切除直徑8厘米的腫物。目前患者已經順利出院。 家住哈市,今年77歲的李先生(化姓)歷經了眾多病痛的折磨,十九年前他因膽囊炎做了膽囊切除術,十年前因急性心梗做了心臟支架植入術,即使植入了支架但仍頻繁發生室早和房早,三年前不幸小腿骨折,一年前又發生了左側鎖骨骨折。最近三個月里他體重莫名減輕了10kg左右,半個月前突然腹部劇烈疼痛,被診斷為結腸癌,必須手術切除。
劉明教授帶領團隊進行手術 李先生走訪了多家醫院,但都因為他病情復雜、狀態差,手術風險巨大,沒有為他進行手術。就在李先生快要放棄的時候,了解到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劉明教授團隊,于是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哈醫大二院。 入院后,李先生進行了全面檢查。動態心電圖(Holter)顯示李先生室性早搏多達1萬余次,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成像(CTA)提示心臟左、右冠狀動脈及多個重要分支均有多發鈣化斑塊,管腔重度狹窄、階段性閉塞;同時他的血紅蛋白73g/L(正常值為110-160 g/L),白蛋白32g/L(正常值為40-55 g/L)。這些無疑都對手術造成了巨大風險。
劉明教授查房 劉明教授表示,一面是患者較差的心臟功能,一面是逐漸進展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而且腫瘤位于結腸肝曲,直徑約8厘米,與十二指腸關系十分密切,手術難度、風險都很大,但不做手術患者挺不過半年。李先生求生欲望十分強烈,家屬選擇相信醫生,決定放手一搏。 劉明教授對李先生每一項異常指標反復查看,詳細制定科學手術方案,并帶領團隊邀請麻醉科、心內科、呼吸內科、重癥醫學科及輸血科等相關科室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麻醉全體人員討論制定患者的個體化用藥方案,心內科調整心臟功能,輸血科積極協調血站保證了患者術前和術中用血。
麻醉科進行術前討論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所有相關科室積極努力和配合下,手術順利舉行。術中,麻醉科主任張兵教授帶領錢華醫生、丁文剛醫生、陶濤醫生全力保障患者麻醉狀態平穩,劉明教授手術操作精細快速,僅用1小時,就將直徑8厘米腫瘤完整切除,出血量極少,手術十分成功。術后為保證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轉入重癥醫學科,經過1天的精心看護和治療,未出現明顯的心功能異常,順利轉回普通病房。目前已經順利出院。 劉明教授指出,該患結腸惡性腫瘤診斷明確,基礎疾病多、心功能極差、局部病灶較晚,在如此復雜疾病面前,哈醫大二院充分發揮綜合醫院多學科診療優勢,憑借默契配合、精湛醫術,將不可能手術變為可能,為患者成功解除病痛折磨。他強調,結腸癌是我國十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呈年輕化。早期癥狀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形或稀便,當出現部分腸梗阻時,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現象,晚期會出現血性、膿性或粘液性糞便;早期還會出現腹痛,疼痛部位常不確切,為持續性隱痛或僅是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專家提醒,結腸癌高危人群(有腸癌家族史,年齡在40歲以上、有腸道慢性病史)應定時到醫院體檢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建議40歲以后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的檢查,每隔3~5年檢查一次。如果發現有息肉或是腺瘤等問題要及時有效切除,并每年要復查一次。結腸癌非高危人員建議年齡在 50 歲以上的要做一次腸鏡。 文|田為 曹玥 通訊員|黃睿 圖片|提供 插圖|均來源于網絡 編輯|曹玥 審核|田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