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咖觀點 | 早篩早診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舉措4月18日,在第28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歐陽平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蔡國響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李愛民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于國泳教授開展了《血液多基因甲基化引領腸癌早篩新模式》云討論,圍繞“腸癌早篩早診的機遇與挑戰”發表了經典見解。 本次活動由中國抗癌協會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海南省醫療創新促進會、早篩網、南方醫學網聯合主辦,鹍遠生物作為支持單位。 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咖觀點: 注明:所有觀點均來自云討論環節。 歐陽平 教授 早篩早診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 生存率的重要舉措 通過相應篩查手段的開展與普及,能夠將結直腸癌的診療關口前移,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腸鏡檢查存在資源有限等局限性,亟需找到一種技術先進、經濟有效的早篩手段,提升腸癌早篩水平。 常見的無創篩查主要分為糞便和血液類檢測,相較于糞便檢測,血液樣本具有依從性高的優勢。 常艾克®包含了與中國腸癌發病密切相關的靶點,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能更加精準地判別結直腸癌風險。 針對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可推薦其先做常艾克®檢測,對患者進行初篩、富集,找出真正高危的人群,再確定是否做腸鏡,更合理配置醫療資源。 蔡國響 教授 鹍遠助力腸癌早篩民生項目 讓精準醫學惠及更多民眾 “就上海市開展的針對160萬人的腸癌篩查數據來看:通過臨床問卷、便隱血的篩查方式,有26%即40余萬陽性人群。這其中存在一大批假陽性患者,如果都去做腸鏡,實際上是對我們國家非常寶貴的醫療資源的浪費。如果用一種更加精準的篩查手段,如ctDNA的方法篩查,可以進一步濃縮高危人群,找出真正的陽性人群,下一步再做腸鏡檢查,更經濟有效。” “2021年初,鹍遠生物承接揚州市邗江區結直腸癌篩查民生工程,分三年對邗江區全區12萬名40-74歲的戶籍居民提供常艾克篩查。首批篩查的兩萬多例數據顯示,常艾克®陽性患者進一步進行腸鏡復核,所篩選出的進展期腺瘤、腸癌等陽性比例,顯著高于之前的一些民生項目。 該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提高邗江區結直腸癌及其癌前病變早診率和早治率,降低結直腸癌未來發病率和死亡率,減輕個人及家庭負擔,節約社會醫療資源,守護居民朋友的健康。” 李愛民 教授 無創篩查技術可有效提升早期腸癌檢出率 緩解腸鏡資源不足的困境 “腸鏡是診斷和確診腸癌的金標準,但目前內鏡面臨一定的瓶頸。我國腸鏡資源有限,內鏡診療量僅僅覆蓋了很少一部分風險人群。此外,很多醫院的內鏡預約排期較長,甚至可能長達2~3個月,患者等待期較長。無創篩查技術可有效提升早期腸癌檢出率,減緩腸鏡資源不足的困境。” “血液單基因檢測,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可能相對比較低。但多基因多靶點檢測,可以顯著提高檢出的敏感性,對于腸癌早期篩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結合我們目前的經驗,患者使用無創技術篩查出高危后,做內鏡,發現結腸早癌,通過內鏡的完整切除,達到一個治愈性的切除。” 于國泳教授 防癌體檢兩手抓 技術創新與專業科普 “大部分的體檢項目中是包含腸癌體檢的,如大便潛血檢查、直腸指檢、CEA/CA199。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患者棄檢或者篩查方法不當,可能導致早癌發現率不高。如大便潛血檢查要求是新鮮的糞便,但體檢時不少人因為無便意而直接放棄。如直腸指檢,能發現觸及范圍的早癌,但不少人因為不好意思或太麻煩而直接放棄此檢查。此外,一些腫瘤標志物,CEA、CA199敏感性受限,無法很好地輔助結直腸癌診斷。腸鏡檢查的準確性高,但因資源緊缺、同時有些患者存在抗拒,不適合作為體檢篩查的常規手段。” “ 目前常規體檢項目,幾乎無法滿足腸癌早篩的需求,亟需一種非侵入性、準確性高的手段。同時該手段要兼顧患者的支付意愿和經濟水平,讓更多老百姓受惠。” “希望通過借助專業科普,借助新興媒體平臺,讓更多患者了解腸癌早篩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防癌篩查手段,從而有效提高居民防癌意識和積極性,讓更多居民朋友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