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腸息肉嚴重嗎,會癌變嗎?弄清楚這4個問題就不用再擔心結腸息肉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會逐漸升高。特別是做過腸鏡檢查的朋友,很多人都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這種疾病。 很多朋友會疑惑,結腸息肉到底是什么病,有沒有癌變的可能?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什么是結腸息肉?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飲食結構及作息規律的改變,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逐年上升。 結腸息肉來源于粘膜上皮,是從粘膜表面突入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之前,我們把它統稱為息肉。也就是說,結腸息肉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類疾病。 按照病理分型可分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其他性質的息肉。常常多發,如果腺瘤數目多于100顆,稱為腺瘤病。 結腸息肉這類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雖然短期內危害有限,但是,如果放任不管,時間久了,有發展為結腸癌的風險。 既往研究顯示,多數結腸癌是由良性腺瘤惡變而來,最開始為息肉,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為腺瘤,最后進展為癌癥。從這方面來說,結腸息肉是一個長期的進展的過程。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 結腸息肉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事實上,結腸息肉的發病因素尚未明確,可能與長期腹瀉,便秘,炎癥性腸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見的原因有以下5個方面:
很多醫生認為結腸息肉與病毒感染有關,結腸內環境是十分復雜的,有大量的微生物寄生,這其中就包括病毒。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病毒會引發炎癥反應,就可能造成感染引發結腸息肉。容易腹瀉的人容易患上結腸息肉,就是這個道理。
統計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結腸息肉的發病率也會隨之增高,因此,很多醫生認為結腸息肉與年齡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消化內科醫生建議人到了40歲以后,要定期檢查結腸鏡。
除了年齡大的人會得結腸息肉外,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年齡非常小的孩子也會患上結腸息肉,這一般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很多老人認為,人吃五谷雜糧,哪能不生病。這說明,生活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結腸息肉也是這樣。生活中對結腸息肉有影響的因素常見于:
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 結腸息肉有哪些癥狀? 不久前,一位朋友來找張醫生,要求檢查腸鏡,當問其原因后,他告訴我:專家說肚子出現這3種癥狀,很可能是長結腸息肉了,不早治就會癌變。 事實上,結腸息肉大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偶爾在內鏡等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較大的息肉可以引起輕微的癥狀,但多因癥狀輕微和不典型而被朋友們所忽視。比較常見的癥狀有:
其中,便血與較大的腺瘤及癌前病變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朋友們如果出現相關癥狀,應該盡早進行結腸鏡檢查,以免漏診或誤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隨著內鏡設備和技術的逐漸進步,結腸息肉檢出率也逐漸升高,有蒂的隆起型息肉,發生癌變的概率更大。朋友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有“根”的息肉。 結腸息肉如何治療? 結腸息肉癥根據癥狀輕重不同,可采用藥物,腸鏡,冷凍,套扎及經腹或經肛門等多種辦法進行治療。 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結腸息肉的治療,內鏡下粘膜切除術的效果要優于傳統的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效果是不錯的。 隨著腸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朋友選擇在腸鏡下進行治療,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朋友們需要注意的是,結腸息肉是非常容易復發的。曾經有位朋友抱怨說:結腸息肉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不割就會轉為結腸癌。非常苦惱。 事實上,結腸息肉的復發與大小和病理類型密切相關,直徑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復發概率要明顯高于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 最后,張醫生想提醒朋友們,過了45歲以后,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胃腸鏡的習慣,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處置。 兩年前張醫生的妻子也做了這方面的檢查,結果在結腸內發現了多個息肉,選擇在內鏡下切除。還好病理回報都是良性的,沒有什么大問題,今年又復查一次,效果非常好,沒再出什么大問題。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內鏡技術的進步,結腸息肉的發病率明顯提升。結腸息肉與生活習慣、炎癥、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經常在內鏡檢查時被發現。而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由于其損傷小,恢復快,受到了很多朋友的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