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門螺桿菌是個“致癌高手”!胃腸癌、喉癌都和它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體內僅有的一種能夠頑強地在胃里存活的細菌,經常被認為是導致胃癌的罪魁禍首之一。 其實,它的攻擊范圍并不局限于胃,咽喉、腸道等部位也是它的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展成各種類型的癌癥。 幽門螺桿菌可誘發多種癌 約60,000年以前,幽門螺旋桿菌和其人類宿主一起離開非洲。20世紀末, 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喝下菌株液體而患上胃炎,在應用抗生素后治愈,隨后驗證了胃炎及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 因為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有直接的聯系,所以 WHO把它列入了一級致癌物。最新的流調資料表明,全國有7.68億人感染,超過我國50%的人口。 幽門螺旋桿菌在進入胃中酸性環境后會迅速增殖,從而導致組織的損害,從而引發炎癥和免疫反應。 胃病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為代表。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引起胃萎縮、腸上皮化生等疾病,最終導致胃癌。 另外,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其他癌癥的高風險因素。 咽喉癌 一項納入了1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咽喉癌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顯著升高。這與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關,這些毒素會破壞人體的黏膜,促使機體產生炎癥及免疫反應。 中國復旦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也確認,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比健康的普通人更容易得喉癌。該結果顯示,當暴露于致癌物后,幽門螺旋桿菌能讓咽喉粘膜更易于癌變。 腸癌 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上結腸癌的風險明顯升高,研究分析這種病菌會對黏膜帶來一定損害,從而刺激結腸腺瘤的產生,屬于癌前病變。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腺瘤性的息肉就會形成結腸癌。 胃腸道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感染通過引起人體慢性炎癥改變,導致胃外疾病。這種病是胃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胃部惡性腫瘤的3%~5%,多見于50~60歲年齡。 幽門螺桿菌的高危人群特征 一般來說,胃部都有一套完整的自我防御系統,但幽門螺旋桿菌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可以沖破這個天然屏障,以下人群很容易被感染。 10歲以下的兒童 我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而10歲以上感染者,每年僅以0.5%~1%的幅度緩慢增加。 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兒童的幽門螺桿菌體檢出率相對較低,而在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地區,其感染發生率更高。 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兒童、孤兒、弱智兒童等易受傷害的兒童比其他同齡正常兒童的感染率更高。 家里人口多、面積小 居住在擁擠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尤其是與家長共寢者,感染幾率較大。針對陜西地區的一項調查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與家庭住房面積大小呈負相關。 有上下水系統的城市家庭,不論成人或兒童,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均低于不具備這種系統的農村家庭。家里沒有抽水馬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 處于水污染地區的人 結果表明:飲用池水的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率較高,而飲水者感染率最低。 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水中存活超過一星期,有的甚至可以存活一年。 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癥狀就要引起重視: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可以到醫院消化科進行碳13呼氣試驗。 其中,年齡大于35歲、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腸道相關癥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一定要根治。 做到4個細節,從餐桌上防住它 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不流行分餐制,尤其是逢年過節聚餐等場景更容易使幽門螺桿菌趁機而入。要想從餐桌上防住幽門螺桿菌,最好做到以下細節: 餐具消毒、分餐進食 盡量用公筷,家里的人一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必須分開用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此外,飯前便后要充分洗手。 不要口對口給孩子喂飯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里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夏天天氣熱,一部分人習慣吃涼拌食物或者喝生水解暑,如果食物未充分殺菌,也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一道途徑。 少吃刺激食物 盡量少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入侵創造條件。 需要提醒的是,幽門螺桿菌癥狀隱匿,一定要重視體檢。 建議高危人群應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下的成年人,每3年做一次胃鏡;50歲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普通人最好1~2年進行一次碳13呼氣試驗及時篩查。▲ 解幽安(全面抗幽) 新型物理療法 從口腔到胃 全方位清除幽門螺旋桿菌
本文轉載自生命時報 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