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腸癌,為什么有人活到100歲,有人55歲離開?5月9日,人民藝術家、著名演員秦怡在上海病逝,享年100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位長壽老人在 44歲時曾被查出腸癌,手術后帶瘤生活了50多年。 同樣是腸癌 有人活到一百,有人55歲離開 1966年春節時,44歲的秦怡被確診為腸癌,醫生很快替她實施了手術治療。而另一位同樣罹患腸癌的名人——主持過《新聞聯播》《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的前央視主持人肖曉琳,卻在55歲因腸癌不幸離世。為什么同樣是患癌,有的人活成了百歲老人,有的人沒多久就去世了?主要在于癌癥的分期。 研究顯示,腸癌的死亡率和臨床分期密切相關,分期越早,治愈率可能就越高。癌前病變階段幾乎100%可以治愈,早期腸癌生存率也在90%以上。但如果到了晚期,生存率則不足10%。 近29萬中國人因腸癌去世 結直腸癌是近幾年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在所有癌癥中高居第2位,死亡病例數在所有癌癥中居第5位。平均每1分鐘便有1人確診為結直腸癌,每2分鐘便有1人因結直腸癌去世。 腸癌給了我們足夠時間去預防 結直腸癌是世界衛生組織明確的最好預防的癌癥之一。因為它 從癌前病變進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只要在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就能通過明確的治療手段避免癌癥的發生。美國過去30年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實現雙雙下降,歸因分析顯示,在減少腸癌死亡率的因素中,改變生活方式的一級預防起到了35%的作用,作為二級預防的篩查占到53%,而治療只占到12%。 由此可見,篩查是最有效的防癌手段。那么,腸癌早篩和晚篩,各自的治療方式是怎么樣的,費用又是什么情況呢? 來聽聽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 丁克峰的科普: 哪些人是腸癌高風險人群?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達1.08億,預計在2030年將攀升到1.62億!吨袊[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結直腸癌部分的編寫負責人王貴玉教授表示: 結直腸癌家族史、炎癥性腸病、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糖尿病、肥胖、吸煙、大量飲酒均為結直腸癌相關危險因素。年齡40歲以上為風險因素之一。他指出,推薦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評估為中低風險的人群在50-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評估為高風險的人群在40-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 如何做腸癌篩查?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推薦的三種腸癌篩查技術包括:腸鏡檢查、便隱血檢查(FIT)、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 腸鏡檢查: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普遍應用的金標準。內鏡醫師在可視鏡頭下可以完整的檢視整個結直腸的情況,對于發現的可疑病變可以取組織活檢進一步明確病理診斷,建議每5-10年做一次。 便隱血檢查(FIT):通過特異性的抗體檢測糞便標本中的人體血紅蛋白,進而提示可能的腸道病變。體檢時就會有這個選項。如果覺得麻煩,可以用中國首個獲國家藥監局批準的居家自檢FIT篩查產品噗噗管,自己在家就能做,建議每年做1次。 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這種方法通過檢測糞便異常細胞中的KRAS基因突變、BMP3、NDRG4基因的甲基化以及血紅蛋白,并通過多參數風險評估算法綜合評分,全面面捕捉腸道早期異常分子信號,建議每1年或每3年做1次。 常衛清就是采用這種技術,它是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一個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癌癥篩查產品,可以幫助40歲-74歲高風險人群在家完成專業篩查。根據首個癌癥早篩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試驗數據,常衛清對結直腸癌的陰性預測值高達99.6%,如果檢測結果是陰性,可以基本排除癌癥風險; 如果檢測結果為 陽性,說明可能存在癌前病變或結直腸癌,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下一步的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