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蕊是本省某高校的一名女大學生,平時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既不會抽煙喝酒,連外賣都很少點。最近一年的時間,她持續腹痛,但是吃點藥忍忍也就過去了。在經歷了每天多次腹瀉以后,她接受了浙大二院的無痛腸鏡檢查。結果顯示她患上了右半結腸低分化腺癌,血紅蛋白只有97g/L,出現了貧血癥狀。通過基因測序檢查,小蕊這種結腸癌的病因是由于基因變異造成的。這種癌癥的年輕化,除了基因變異的原因,直腸癌的病因還有眾多。
“上周末內鏡中心加班工作,一天內發現4例直腸癌!”浙大二院大腸外科一名醫生還發了一條朋友圈,提醒身邊的親友重視結直腸癌篩查。
近日,我們直播間邀請到浙大二院腸外科王達博士,他在做客E說就懂直播間時表示,大腸癌早診斷早治療的效果十分明顯。美國疾控中心顯示,目前僅有四種癌癥可以被有效篩查,結腸癌(大腸癌)就是其中一種。
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消化系統癌大多有較明確的癌前病變,進展成為癌需要約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它又是最容易預防的“殺手”。
大腸癌早期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患者不會主動到醫院就診檢查,等到出現便血,腹塊,腹痛,腸梗阻等癥狀時就診,可能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
常見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如:
便秘 腸梗阻
腹瀉
排便次數相較之前發生較大改變
消瘦、貧血,營養狀況差
特定地區
腸癌是我國城市的第二大高發癌癥,城市人口患病率>農村人口
特定人群
中國40-74歲高風險人群
特定飲食
喜愛油炸、燒烤、腌制品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的人群
2020年,浙江省將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為浙江省50-74周歲戶籍居民提供篩查服務。浙大二院也對濱江區社區進行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對近1000人做了胃腸鏡,其中發現腸癌33例,結腸息肉達7成 。
篩查對象
全球大多數指南建議,年過50歲開始篩查,實際上,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年輕化日益嚴重,因此臨床專家大都建議,普通人群應該在40歲以前開始篩查。
而高危人群要立即進行篩查,無癥狀的高危人群,在30-40歲進行篩查。
對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則需要從兒童開始篩查。
有以下6種情況之一可作為高危個體:
①有消化道癥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
②曾有病史者;
③曾有癌前疾病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
④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⑤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⑥有盆腔放療史者。
篩查宜早不宜晚,對于有不良嗜好(比如肥胖、久坐、愛吃肥肉、煙酒嗜好等)的人,是腸息肉的高發人群,因此,建議越早越好,不要等出現癥狀再去檢查。
技術在進步,現在的腸鏡和幾十年前那可好的不是一點半點。無痛腸鏡可以在靜脈麻醉下進行檢查,就像打了個盹似的就可以把檢查做完了。
最經濟實用的就是便常規的大便潛血試驗,可以發現極微量的消化道出血。這種隱匿性的出血有可能就是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表現。 因此,查體時千萬不要嫌麻煩而跳過了這項。當然,這個只是初篩手段,一旦便血陽性,一定要胃腸鏡復查,以找出出血原因。 最近幾年剛剛興起的仿真腸鏡,就是對腹部進行CT掃描后利用軟件把圖像三維重建起來,得到和腸鏡類似的圖像。 目前在病灶檢出方面可以和腸鏡相媲美。并且還可以在一部分人群中同時發現腸道外的其他病變,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檢查前兩三天病人需進行無渣飲食,不吃粗纖維食物,可以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這樣能保證腸道干凈。
檢查前一天,病人需要只吃流質食物,而且需要喝醫生開的瀉藥(4-5L)來清洗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