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名醫 | 許劍民:70%—80%的結腸息肉會癌變,應盡早切除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快速上升,最新數據顯示其已位居惡性腫瘤第四位,達28.2/10萬,死亡率也位居第五位,達13.6/10萬,是重大的健康問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教授強調,結直腸癌是一種可以早期預防的癌癥,做好篩查工作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許劍民介紹,飲食結構改變是導致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的首要因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居民飲食以粗糧、蔬菜為主,膳食纖維攝入量較高;而當前膳食攝入普遍精細化,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攝入過量,膳食纖維攝入明顯減少,促使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快速增長,部分沿海地區的發病率甚至超過了西方國家。另外,糖尿病、肥胖、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均為結直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 如果說不良生活狀態是結直腸癌發病的可控因素,那么家族史或癌前疾病就是癌癥發病的不可控因素。15%—30%的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親兄弟姐妹)中有結直腸癌患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更有一類遺傳性結直腸癌,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林奇綜合征等,腸癌發生率極高,且發病較早,可在20歲起病,35歲癌變。因此,上述人群需要特別警惕結直腸癌。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但死亡率卻明顯較高,主要原因是我國多數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難度明顯大于早期患者。作為一種可以通過篩查預防的癌癥,已有許多國家通過有效的篩查降低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中建議國人應從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對于評估結果為高風險的人群在40歲開始進行結直腸癌篩查。 許劍民教授介紹,常用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法包括風險評估調查問卷、糞便隱血檢測、腸鏡檢查等。其中,腸鏡檢查同時也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前兩項異常的人需要做腸鏡進行確認。但是,腸鏡檢查等待時間較長,需要口服瀉藥進行腸道準備,檢查時部分患者感受比較痛苦,依從性較差。同時,考慮到腸癌本身的發病率,全面開展腸鏡檢查的陽性率較低,實用性不強。因此,中山醫院在常規篩查的基礎上建立了進一步的精確篩查策略,將調查問卷異常及糞便隱血陽性的患者再進一步做糞便DNA檢查及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甲基化檢測。這些檢查異常的患者再做腸鏡可達到80%—90%的陽性率,不僅能及時發現腸癌,也能發現腺瘤、腺瘤癌變等早期病變,可以早期干預處理,避免了大手術,大大降低了醫療負擔。 有些人在檢查時發現了結腸息肉,它是很嚴重的隱患嗎?結腸息肉是結直腸癌最常見的癌前疾病!在我國,70%—80%的結直腸癌均為息肉演變而來,而癌變的時間約為5—10年。切除息肉可以預防腸癌,但如果置之不理,癌變過程中癥狀隱匿,難以察覺,容易進展至晚期。 結直腸癌確診后可根據分期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早中期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可達到理想的生存效果。數據顯示,從I期至III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別可達到90%、75%和60%。即使確診晚期腸癌也不是毫無辦法,可采用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的手段,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將晚期患者生存期由原來的半年提升到26個月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肝臟是結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20%的患者可通過手術或手術聯合局部射頻消融得到有效治療。而對于不能手術的患者,可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選擇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療法。晚期一線二線治療主要采用化療聯合VEGF或者EGFR單抗靶向治療。在以上兩種方法失效后,還可以使用瑞戈非尼等三線治療藥物,并聯合介入治療、肝動脈灌注化療等,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目前,這些藥物已經進入醫保覆蓋范圍,提高了患者的治療可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