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歲的《黑豹》主演,倒在本可以預防的癌癥下……前兩天驚聞 “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去世。 年僅43歲!
查德維克•博斯曼在2018年因電影《黑豹》走紅,這部電影被認為是黑人電影的里程碑之一,獲得7項奧斯卡提名。
早在4年前,博斯曼就已確診第三階段結腸癌,過去四年一直在與疾病斗爭。 在43歲的大好年華里,英年早逝,令人無限唏噓…… 1 說起結腸癌,就讓我想起一件令我難忘的往事。 我家大兒子二年級的時候,有位同學的媽媽去世了,班級里為此給他捐了款。 因為這位同學家境比較困難,父母在學校門口開了一家小小的燒臘快餐店,在深圳這個大都市里艱難地供養一雙兒女。 我每天接送孩子都會路過他家的快餐店,時不常還買點燒鵝燒鴨豬腳回家。 直到她去世,我也想不起這位媽媽的模樣,因為她終日在店里起早貪黑,在櫥窗案板上切肉切菜,偶爾能想起的只有有她忙碌的身影…… 不過三十多歲而已,就丟下孩子而去,真是痛心無比。 擊垮她的疾病,正是結腸癌。 直結腸癌(大腸癌)確實令人擔憂,這種本來屬于老年癌癥的疾病,這些年來一直有年輕化的傾向。 從90年代開始,美國55歲以下的腸癌患者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 從1994年到2018年,不到50歲的結直腸癌患者增加了50%以上,因此去世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正因為如此,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對于篩查結直腸癌的指南推薦年齡,已經從50歲提早到了45歲。 在中國,直結腸癌也已經成了高發癌癥, 而且發現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 更可怕的是,中國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明顯。 中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國人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69.8歲)整整年輕了20歲。 2 中國直結腸癌年輕化的原因是什么? 還不太清楚。 但是明確的是,直結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癥。 它是少數可以通過早期篩查發現的癌癥。 據美國2006年—2012年的統計結果,局部(local)結腸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是90%以上,而區域性(regional)的則會降到70%左右,發展成轉移性(distant)后存活率更是只有10%上下。 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能早期發現結腸癌,存活率可以達到90%,而到晚期才發現的話,存活率只有10%。 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每一種癌癥都那么容易早期發現。 比如前列腺癌、卵巢癌就不容易進行早期篩查。 只有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以及肺癌等少數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的篩查發現,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 為什么結腸癌可以預防? 因為結腸癌是一種發展緩慢的癌癥。 它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發病機理和逐步惡化過程。
1期結直腸癌可以用手術等局部手段切除,就解決了。 而4期結直腸癌轉移到了周圍組織,甚至別的器官。除了手術還需要放化療等,治療效果并不那么樂觀。 根據科學家研究,從一個細胞出現突變開始異常生長,到變成良性的息肉,再到晚期結直腸癌,平均需要20年以上。 結腸癌約90%是腸息肉演化而來,從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變,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 只要在息肉階段發現并切除,就能預防腸癌。 所以,早期發現息肉很關鍵。 發現腸息肉最好的檢查——腸鏡檢查。 腸鏡不僅可以直接檢查腸道,同時還可以去除可疑的病變。 結腸鏡去除息肉 4 什么時候開始做腸鏡? 2018年《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專家共識》的推薦篩查人群為40-75歲的一般人群。 以城市人群為優先對象(城市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 有直結腸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要更早一點進行腸鏡篩查。 更詳細地篩查方案可以在每年體檢的時候咨詢醫生。 多久做一次腸鏡? 如果第一次腸鏡沒有發現特殊情況,官方推薦是5~10年后再做。 如果上次腸鏡確實發現了息肉并且切除了,建議1年左右再去復查一次。 如果沒有問題了,就可以3~5年后再復查。 做腸鏡痛嗎? 現在有“無痛腸鏡”,打一針“幸福牛奶”(異丙醇),做個甜美的夢,醒來就做完了。 5 如何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吸煙、過度飲酒、過多攝入紅肉及加工肉制品、缺乏體力活動等,還跟家族史、遺傳因素及其它腸道疾病等有關。 對于預防大腸癌來講, 健康飲食尤為重要。 飲食結構和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患大腸癌的風險,特別是以下兩點: 1、少吃紅肉和加工過的肉制品 熏肉,火腿,香腸等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這些煙熏腌制的加工肉類中通常還加有防腐劑。 2、多吃高纖維食物。 促進排便,減少廢物和毒素對腸壁細胞的傷害,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早期癥狀 大腸癌早期癥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漏診。 常見癥狀包括便血,黑便,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秘或腹瀉,次數增多,排便不盡等),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變形等),腹脹腹痛,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等。 目前中國適齡人群做腸鏡的比例還很低。 40歲左右的朋友,作為家庭的頂梁柱,今年體檢,不妨預約腸鏡查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