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復腹瀉、多年痔瘡、突然消瘦……都是它的“馬甲”!大腸癌包括 結腸癌、直腸癌和肛管癌 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 我國大腸癌的 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過去,大腸癌好發于 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 但近年來發病明顯“年輕化” 30歲以下的青年人群 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 亟待引起大家重視 肥胖 研究結果顯示,在50歲以下人群,進行性肥胖與大腸癌的發生具有相關性。尤其胖在肚子上的人,大腸癌的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1.5~2倍。 久坐不動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忙起來的時候可能連上廁所都顧不上。長期如此,可能演變成憋大小便的習慣,排泄物在腸道中停留過久,一些有害物質在腸道內被反復吸收,會直接誘發大腸癌的發病。 吸煙飲酒 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死于大腸癌的風險性要高34%,吸煙的年頭越長,大腸癌的死亡率越高。 酒精會促使消化道血管擴張,并破壞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 不良飲食習慣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與飲食習慣相關。很多人,大量進食高油高脂、腌制食物,都有可能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出現慢性炎癥。 家族遺傳 大腸癌具備家族遺傳傾向。臨床研究表明,上一代直系親屬中若有患腸癌的,其子女患大腸癌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5倍;如果家族中有多人都出現了該疾病,那么其他有血緣關系的家人應該定期檢查身體。 臨床上有個概念叫做 #5年生存率# 指的是腫瘤切除后 如果5年內都沒有復發 就可以算是“臨床治愈”了 對于腸癌患者來說 越早發現腫瘤 進行積極治療后5年生存率越高 腸癌的發展歷程一般是 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 整個病變過程猶如“蝌蚪變成青蛙” 大約需要10年左右 腸癌是個“擅于偽裝”的家伙 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 但在生活中,還是能發現 一些病變的“蛛絲馬跡” 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腹部陣發性絞痛 大便變細 腹脹、排氣、排便不暢 粘液便、便血 總是有便意 貧血、低熱、乏力、水腫 不明原因的消瘦 在漫長的病變期,腸癌容易 被誤會成"老便秘"、"老痔瘡" 造成“一發現就是晚期”的悲劇 究其原因 還是大家缺乏篩查意識 ① 40歲以上人群; ② 有痔瘡或長期便血; ③ 直系親屬有結直腸腫瘤病史; ④ 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 ⑤ 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⑥ 有慢性闌尾炎、大腸息肉、炎癥性腸病、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⑦ 長期精神抑郁、近3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 ⑧ 肥胖人群,肥胖者患結直腸腫瘤的風險高于體重正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