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癌癥,常與痔瘡混淆,不及時治療恐肛門不保!大腸的最后一段,距肛門口15cm的腸管稱為直腸。 直腸可以劃分為3段,每段5cm,從上到下分別為上位直腸、中位直腸、低位直腸。 今天我們要科普的這種疾病,就是發生在低位直腸的癌癥,也就是低位直腸癌。 低位直腸癌發病率較高 可占所有直腸癌的60%-70% 由于低位直腸更接近體表,因此患低位直腸癌后,癥狀可能會相對其他直腸癌更為明顯, 主要癥狀如下: 便血:通常為新鮮血液,顏色偏紅。 里急后重:就是有很想大便的感覺,但又拉不出什么,沒法一泄為快,還有便不盡感和肛門墜脹感。 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稀、黏液膿血便。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低位直腸癌的癥狀,可能會相對其他直腸癌更為明顯,但也僅僅見于比較中期的低位直腸癌。 在癌癥早期這些癥狀常不明顯,可能只是偶有便血,常容易被忽略,或者誤判為痔瘡。 往往到了癌癥中晚期時,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 而且,由于低位直腸距離肛門較近,腫瘤還可以向外生長,所以達到一定程度后,患者還可以在肛門口觸及一個類似于菜花的腫物,這種情況就已經非常嚴重了。 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視篩查 超過45歲的人群,曾有結腸癌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存在結腸、直腸息肉的人群,都是低位直腸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篩查,具體間隔時間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通過肛門指診,醫生們可以通過觸摸,辨別出腫瘤、息肉和潰瘍。 除此之外,還建議做結腸鏡檢查。因為腫瘤常為多發,可能不只是在低位直腸上有,直腸上端乃至結腸也可能出現。 而且,如果發現腫瘤,結腸鏡檢查還可以取活檢,幫助判斷腫瘤的病理類型。 以上兩種檢查都是檢查腸管內部,如果想知道腫瘤是否侵犯了周圍組織,侵犯到了具體哪一層,腫瘤的級別和分期,就還要做磁共振檢查或者CT檢查。 治療方案需根據嚴重程度而定 一般來說,早期低位直腸癌,腫瘤常只侵犯腸壁表層,沒有淋巴結和遠處轉移,可以進行局部切除。 低位直腸癌到了中期,侵犯到腸壁第二層,再加上發生了淋巴結轉移,單純切除局部腫瘤就不行了。 這時就需要進行根治性切除,把局部腫瘤,淋巴結,周圍可能發生轉移的脂肪組織,以及一定的正常組織一起切除。 如果中期患者存在一定的高危因素,比如腫瘤分化不好,侵犯了周圍組織,或者檢測得出腫瘤標志物CEA(癌胚抗原)升高,手術后還可能要增加輔助治療,如化療等。 低位直腸癌到了晚期,已經發生了遠部轉移,單純的手術切除已經不夠了,就還要在手術前增加新輔助放化療,讓腫塊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后也要增加輔助放化療,鞏固療效。 一般來講,低位直腸癌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經過治療,早期低位直腸癌患者一般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中期低位直腸癌降至60%-70%,晚期低位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就更低了。 還有很多患者關心,低位直腸癌手術能否保留肛門的問題。 能否保留肛門受多種因素影響 是否能保留肛門,要看低位直腸癌能否通過局部切除手術被根治,在不影響根治的基礎上,保留肛門是有意義的。 腫瘤比較小,骨盆比較寬,身體也不是特別肥胖的人,可以保留肛門的概率會比較高,女性患者相對更容易保留肛門。 但如果由于要保住肛門而喪失根治的機會,給復發留下巨大隱患,或是術前經過評估已經確定肛門功能存在障礙,總是腹瀉,無法控制排便和排氣等,保留肛門的意義就不是特別大了。 當然,手術方式要綜合考慮治療效果和患者意愿,盡量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真有必要切除肛門,還是建議不要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