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藥效消失后,曉蕊(化名)從一個長長的睡夢中醒來。
過去的幾小時里,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的專家團隊用一種全新的術式為她切除了結腸癌病灶,但她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闌尾手術。
今年6月,年僅22歲的曉蕊腸鏡檢查后確診為結腸癌。愛女心切的父母擔心她承受不了打擊,對她隱瞞了病情,并“騙”她做了手術。
浙大二院副院長、大腸外科學科帶頭人丁克峰教授表示,中國結直腸癌患者的中位年齡是58~60歲,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曉蕊這樣的年輕病人并非個例。
曉蕊是省內某大學的一名學生,原計劃今年畢業參加工作,卻在忙碌的畢業季意外查出了結腸癌。
近一年來,她經常腹脹腹痛,但吃點藥就能緩解,就一直沒有到醫院看看。臨近畢業季時,她的腹痛明顯加劇,吃藥也沒用,每天大便的次數從規律的1次變成3、4次,腹瀉嚴重。
父母得知后,帶著她來到當地醫院做了一個無痛腸鏡。但結果出來后,他們偷偷藏起了檢查報告,沒有讓女兒看到上面刺眼的診斷:右半結腸低分化腺癌。
女兒年紀輕輕,生活規律,不抽煙不喝酒,連外賣都很少吃,為什么會得結腸癌?父母一時間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四處打聽,最后找到了浙大二院丁克峰教授團隊。
父母連哄帶騙把曉蕊帶到杭州,告訴她要做一個小小的闌尾手術,大醫院技術好恢復快一些。在浙大二院,醫生為她做了基因測序,找到了結腸癌低分化的幫兇——BRAF基因突變。
丁克峰教授表示,約10-15%的結腸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變,其中低分化腺癌患者BRAF基因突變更高一點。除了特殊基因突變導致腸癌的病因外,現代人高熱量的飲食結構、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規律、缺乏運動以及不重視體檢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造成了我國結腸癌發病率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
團隊又仔細研究了曉蕊的病史,發現她除了長達一年的腹痛,還有一個小細節也透露了結腸癌的端倪:她的血紅蛋白只有97g/L,低于正常的113~151 g/L,存在輕度貧血。大部分右半結腸癌患者都會出現貧血癥狀或者貧血傾向。
丁克峰教授提醒,一般來說,直腸癌會出現便血等明顯的癥狀,而結腸癌的癥狀更加隱蔽,確診時往往分期較晚。如果出現長期腹痛腹瀉、貧血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排查。針對40歲以上和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個腸鏡檢查。從防治來說,做腸鏡進行早期篩查最有價值。如果腸鏡發現有異常腫物,檢查同時切除便能預防大部分腸癌的發生。如果檢查發現的是早期腸癌,治療也相對簡單,花費不大。
| |
| 1. 慢性便秘(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 2. 慢性腹瀉(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3. 黏液血便; 4. 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近20年內,并在事件發生后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5.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6. 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 |
| |
曉蕊的結腸癌是兇險的低分化腺癌,且已經發生淋巴結轉移,必須馬上手術治療。父母騙她說這是個闌尾切除手術,但實際上,醫生反而要在術中保留她的闌尾。
丁克峰教授介紹,患者的病灶位于右半結腸(結腸肝曲)。傳統的右半結腸癌手術中,外科醫生一般會連同盲腸、升結腸、闌尾、部分小腸,以及區域淋巴結一起完整切除。
但回盲部作為連接小腸和大腸的閥門,一旦切除,大腸的細菌就會隨意跑到小腸,造成腸道菌群混亂,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這就是結腸癌患者術后出現腹部痙攣、腹脹腹瀉等后遺癥的主要原因。

去年開始,丁克峰教授團隊創新性地開展了一種全新的術式,切除病灶的同時保留回盲部、闌尾。這個手術并不適用于所有右半結腸癌,只有病灶位于結腸肝曲和近端橫結腸才符合手術指征,恰好曉蕊達到了要求。
麻醉后,不知情的曉蕊輕松地陷入了深度睡眠,而手術室外的父母焦急地等待了起來……
丁克峰教授親自主刀,在3D腹腔鏡下,完整地切除了腫瘤和區域淋巴結,同時保留了回盲部和闌尾。既要保留回盲部和闌尾,又要把區域淋巴結清掃干凈,這對手術醫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大腸外科副主任李軍主任醫師比喻說,血管就像漢堡里的牛肉,淋巴結和系膜就是夾住牛肉的面包,傳統手術中只要將整個漢堡切除即可,但這個新術式要保留回盲部的血管,同時要清除周圍的淋巴結,所以要一點點掀起“面包”,留下中間的“牛肉”,要求醫生操作時更加精準、仔細。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對小蕊父母來說,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告訴女兒真實的病情,因為術后還要進行輔助化療,這個家庭和疾病的斗爭還遠未結束。
丁克峰教授說,近幾年他接診手術治療過不少年輕患者,其中一個大學生剛入學就查出結腸癌,術后一直在浙大二院隨訪。見證過太多深受疾病折磨的年輕生命,和他們父母絕望的眼神,他呼吁全社會重視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