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說如果一定得癌最好還是得大腸癌?本文經授權節選自傅傳剛等主編的《大腸癌100問》第36問 參編人員:李春光 王漢濤 專家簡介:傅傳剛,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肛腸外科教授;兼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普外科主任、胃腸肛腸外科主任、內鏡中心主任。 癌癥是惡性腫瘤的統稱。癌細胞的特點是無限制、無止境地增生,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癌細胞可以侵犯、破壞臨近的組織器官,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癌細胞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以及嚴重的臟器功能受損等等。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癥的發病率逐年提高,雖然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但癌癥的治療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以致于人們依舊“談癌色變”。但是,相對于其他癌癥而言,得大腸癌的患者已經是非常幸運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大腸癌可以預防。 大腸癌具有可預防性。大多數(約95%)大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大腸癌一般可經過大腸息肉-大腸腺瘤-大腸癌癥的發展過程,這一進展過程耗時較長。據估計,大腸息肉發展成大腸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如果我們可以在息肉階段,在結腸鏡下將大腸息肉切除,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2、 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比較高。 由于大腸癌靠近肛門口,而且我們每天都要排出大便,所以大多數大腸癌早期通常都有一些非特異性的表現,如腹瀉、便秘、黑便、便血、腹痛、腹脹、大便的變形變細、大便形狀和性狀的改變等。如果能夠重視這些早期癥狀,及時就醫,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就可以得到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 3、 大腸癌的治療效果好。 由于大腸癌早期診斷率較高,手術根治性強,而且大腸癌對放化療也比較敏感,所以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癥更好。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隨著大腸癌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放療、化療和生物靶向治療的各種治療方法的綜合運用,大腸癌的治療效果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根據英國麥克米蘭癌癥援助中心2011年的數據顯示,從1971年到2011年,各類癌癥的患者確診后的平均存活時間均有了顯著的增加。其中,結腸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從7個月延長到10年,延長了15倍;直腸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從16個月延長到9年,延長了5倍(圖36-1)。 圖36-1:近40年來各種常見癌癥的平均生存時間的變化情況。 消化道的其它癌癥的治療效果就沒有大腸癌那么好了。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食管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出現反酸、燒心等癥狀,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當出現進食哽噎感,一般都是中晚期,所以食管癌早期診斷率不高,導致治療效果不好。另外食管癌術后并發癥較多,即使完全康復,也解決不了胃酸反流的問題,病人的生活質量較大腸癌患者術后差。 胰腺癌號稱是癌中之王,其是惡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死亡率極高。胰腺癌早期無特異癥狀,確診時大部分已屬于晚期,即使行根治術后,5年生存率一直低于5%,所以得胰腺癌是非常不幸的。 膽囊癌是一種預后差的膽道系統惡性疾病, 我國膽囊癌的發病率位居膽 道腫瘤的首位。雖然對膽囊癌的認識以及治療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治療效果差,晚期患者的手術切除率較低,預后極差,患者5年生存率小于5% 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在3-6個月。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得了癌癥是不幸的,但是如果得了大腸癌還是相對比較“幸福”的,因為總體來說,目前大腸癌的治療效果好,確診后的平均生存時間長達10年。所以說,如果一定得癌最好還是得大腸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