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結直腸癌,也稱為大腸癌或者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1995年之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已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2015年中國腫瘤統計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排第3位,死亡率第5位,城市高于農村。 每年新發病例 38.8萬,死亡病例18.7萬。 由于腸鏡等早篩的普及性不高,超過35%的患者初診時已遠處轉移,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機會,只能選擇全身性系統治療來延長生存。 1 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化療和靶向治療1 化療 化療是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常用化療方案是以5-FU、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為基礎的雙藥或三藥方案。 單純化療的一線治療方案的中位OS16.7-22.6個月,三藥優于雙藥,但毒性難耐受,化療OS難以再突破。 2 靶向治療 CRYSTAL研究發現西妥昔單抗+FOLFIRI能將RAS野生型患者的中位OS再延長8.2月(相比化療),靶向藥物登上了mCRC一線治療的舞臺。 mCRC中除了RAS突變,還可檢測BRAF突變或HER2表達來選擇靶向藥物。 RAS野生型的標準治療為化療聯合EGFR抑制劑或VEGF抑制劑。 RAS突變的患者往往預后更差,常用治療方案為化療聯合VEGF抑制劑。 BRAF V600E突變患者雖然占比只有8%,但預后是mCRC中最差的,目前一線治療推薦三藥聯合貝伐珠單抗。 還有3%-4%患者HER2陽性,則推薦使用抗HER2的雙靶向治療。 靶向聯合化療可用于一線或二線,但如何排序療效更好尚無定論,不同指南推薦也不同。 mCRC靶向+化療的療效 雖然靶向藥物的加入提高了mCRC的中位OS,但mCRC的異質性非常強,存在不同的基因突變,靶向治療僅針對RAS/BRAF V600E/HER2這三種類型,距離mCRC完全實現精準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mCRC的免疫治療 1 MSI-H/dMMR人群 2015年首次報道MSI-H/dMMR是免疫治療的敏感人群,后續多個研究也證實,免疫治療用于MSI-H/dMMR人群后線、一線到新輔助均取得突破性療效。 a. PD-1/PD-L1抑制劑用于mCRC的二線及后線治療 2015年,KEYNOTE-016首次報道K藥用于MSI-H/dMMR mCRC后線治療ORR達到40%,且在MSI-H非CRC患者中也觀察到了相似結果。 基于KEYNOTE-016結果,K藥繼續開展KEYNOTE-164的CRC研究。 2017年KEYNOTE-164結果顯示K藥無論用于二線或后線治療,均取得 33% ORR。 同年5月FDA批準K藥用于二線治療MSI-H/dMMR mCRC。 2017年 CheckMate-142研究 O藥單藥組結果公布,二線及后線治療ORR 31.1%。 同年7月,O藥獲得FDA批準用于MSI-H/dMMR mCRC二線治療。 2018年,CheckMate-142雙免疫聯合組結果顯示二線及后線治療ORR 55%。亞組分析21例患者合并BRAF突變,ORR和DCR分別55%和79%,接近BRAF突變一線標準治療的ORR。 同年FDA加速批準了O藥聯合IPI用于MSI-H/dMMR mCRC二線治療。 MSI-H/dMMR mCRC二線及后線的免疫臨床研究 b. PD-1/PD-L1抑制劑用于mCRC的一線治療 2018年也同時公布CheckMate-142雙免疫聯合隊列一線探索結果,ORR達60%,且對比化療,在一年之后顯示出更好的生存優勢。 MSI-H/dMMR mCRC一線的免疫臨床研究 c. 免疫治療在CRC的新輔助探索 NICHE研究率先嘗試免疫治療用于MSI-H/dMMR CRC新輔助,結果引發了轟動,術前使用了1次Ipilimumab,2次Nivolumab,所有7例dMMR患者均達到了MPR顯著病理緩解。 2 MSS/pMMR人群 95%的mCRC屬于MSS/pMMR,免疫治療在MSS/pMMR人群的進展緩慢,聯合MEK抑制劑或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的研究均以失敗告終。 但今年仍有MSS mCRC患者的初步陽性結果報道: a)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放療后序貫PD-1(VOLTAGE); b) 晚期及轉移CRC二線及后線治療:雙免組合(CCTG CO.26)、TKIs聯合免疫(REGONIVO)以及放療聯合雙免疫; a.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 VOLTAGE研究顯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患者術前放化療后序貫5周期O藥再行手術切除,30%的患者達到pCR,生物標志物分析發現,PD-L1≥1%且CD8/效應Treg≥2的患者pCR率可高達83%。 b. 晚期及轉移CRC二線及后線治療 I藥聯合tremelimumab對比最佳支持治療組,MSS型CRC患者的OS延長了2.5個月,進一步分析發現差距主要體現在bTMB≥28的患者,提示在MSS人群中bTMB可能是PD-1/PD-L1的療效預測因子。 三線標準治療的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治療有效率均不足10%,但瑞格菲尼聯合O藥后線治療MSS型CRC客觀緩解率可達到33%。 接受放療聯合O藥+IPI的27例患者中4例得到緩解,對比有應答(CR/PR/SD)及無應答患者(PD)的OS發現,有應答患者的OS延長6.9月,提示單藥免疫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嘗試免疫聯合放療來改善生存。 MSS/pMMR CRC二線及后線的免疫臨床研究 3 總結 MSI-H/dMMR 腸癌是PD-1/PD-L1抑制劑的優勢人群: PD-1/PD-L1抑制劑用于二線治療已經獲得FDA批準; 國內外指南均在一線推薦了PD-1/PD-L1抑制劑,但是一線對比靶向+化療孰優孰劣,進行中的Keynote-177將會給出結論。 PD-1/PD-L1抑制劑在早期新輔助治療中展現的優勢意義,在未來可能挑戰外科手術的地位,使更多患者采用“等待觀察”的非手術治療策略。 MSS/pMMR 腸癌作為免疫檢查“潛在人群”,后線治療探索道路雖然艱難,但已初現曙光,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 Guan ZZ, et al. Chin J Cancer 2011;30:682–689; 2. Lenz H-J, et al. ESMO 2014 (Abstract No. 501O); 3. Hurwitz H, et al. Oncologist 2009;14:22–28; 4. Sobrero AF, et al. J Clin Oncol 2008;26:2311–2319; 5. Peeters M, et al. ASCO GI 2014 (Abstract No. LBA387); 6. Hecht JR, et al. Clin Colorectal Cancer 2015;14:72–80; 7. Grothey A, et al. Lancet 2013;381:303–312; 8. Price TJ, et al. Lancet Oncol 2014;15:569–579; 9. Field K, Lipton 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28):3806-3815. 10. Riihimäki M, et al. Sci Rep. 2016 Jul 15;6:29765. 11. 結直腸癌肝轉移轉化治療中靶向藥物合理應用的專家指導意見(2013年版) 12. Holmes D. Nature 2015; V521, S2-3 13. Bray F,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8 Sep 12 14. Loupakis F, et al. 2015 ASCO Abstract 3510 15. Kopetz S et al. 2017 ASCO 16. Kopetz S et al. 2019 NEJM 17. Lancet Oncol. 2017 September ; 18(9): 1182–1191. 18. N Engl J Med. 2015; 372:250 19. Presented by Lenz at 2018 ESMO congress 20. Chalabi M et al. Ann Oncol,2018,4(6): e 180071. 21. Fukuoka S, et al. 2019 ASCO Abstract 2522 22. Chen ASCO GI 2019 23. 張健. 結直腸腫瘤代謝標記物的篩選及其在早期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科技成果, 2016, 17(16). 24. 結直腸癌及其他相關實體瘤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中國專家共識,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