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創新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
初步臨床結果積極
藥明康德:2021年6月29日,Iovance Biotherapeutics宣布,其基于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創新細胞療法LN-145,在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mNSCLC)的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初步結果。試驗數據表明,LN-145單藥治療使患者總緩解率(ORR)達到21.4%,疾病控制率(DCR)達到64.3%。在中位隨訪時間為8.2個月時,中位緩解持續時間尚未達到。該公司同時宣布,LN-145作為二線療法治療mNSCLC的臨床試驗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這一研究將用于支持監管申請。
九芝堂參股公司糖尿病新藥
Volagidemab II期試驗結果公布
九芝堂公告:6月29日,九芝堂發布公告稱,其參股公司科信美德與母公司美國瑞美德生物醫藥公司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第81屆科學會議上首次發布研發新藥Volagidemab治療1型糖尿病患者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為Volagidemab能夠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和每日胰島素使用量,并且具有臨床意義的統計學意義,且Volagidemab治療并未觀察到低血糖事件增加。
加速mRNA疫苗開發
賽諾菲計劃4年內開發6款臨床期候選產品
藥明康德:2021年6月29日,賽諾菲(Sanofi)宣布將每年投資約4億歐元,以建立首個mRNA疫苗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該中心將匯集約400名來自美國劍橋市或法國里昂市多個研究中心的員工,以建立專門的研發團隊,用于加速新一代mRNA疫苗的端到端研發與交付。新聞稿指出,這一中心聚焦開發的mRNA疫苗不局限于大流行病,將針對具有高度未竟需求的疾病的常規預防。賽諾菲預計在2025年時將至少開發6款臨床期候選疫苗。
這些大品種,可超適應癥使用
賽柏藍:近日,廣東省藥學會發布《超藥品說明書用藥目錄(2021年版)》。
通知顯示,《超藥品說明書用藥目錄(2021年版)》由廣東省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循證藥學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這是2015年以來的第7版。為提高工作質量,除廣東外,本版目錄起草單位包括北京、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的三甲醫院,共涉及57家全國知名大型三甲醫院。
處方器械療法改善眩暈
新銳完成種子輪融資
并獲得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創鑒匯:日前,Otolith Labs宣布,完成330萬美元的種子融資,其無創VESTIBULAR SYSTEM MASKING(nVSM)技術已獲得美國FDA授予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旨在為前庭性眩暈提供急性治療。這種頭戴裝置通過校準振動對前庭系統施加局部機械刺激,主要供治療選擇有限的慢性眩暈患者使用。根據該認定,FDA將為Otolith Labs提供有關臨床試驗設計和商業化決策的優先審評和互動交流。
在一項正在進行的第一組臨床研究中,40名受試者中有87.5%報告說,在打開Otolith設備后的五分鐘內,他們的眩暈癥狀減輕了。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ami’s Miller School of Medicine)耳鼻喉科和神經外科教授Michael Hoffer博士說:“FDA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加快了處方器械療法的開發,該療法可能會幫助數百萬被迫攜帶慢性眩暈生活的美國人。”
效果媲美核酸檢測!
哈佛大學發明可檢測新冠病毒的口罩
生物探索:2021年6月28日,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發表了題為:Wearable materials with embedded synthetic biology sensors for biomolecule detectio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CRISPR技術的可穿戴的合成生物學生物傳感器,用以檢測環境中的病原體和毒素,并通過發出熒光警告穿戴者。而且,研究團隊還將這一技術集成到了標準口罩中,以檢測患者呼吸中,以及空氣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SARS-CoV-2)。
使用者可以通過按鈕激活口罩中的檢測系統,并在90min內提供與當前標準核酸診斷測試相媲美的檢測結果。在可穿戴面料中成功嵌入合成生物學傳感器是創造多功能智能服裝的第一步,這些服裝有望實現生物醫學等更大范圍的應用。
紅肉攝入或會促進結直腸癌患者機體
發生DNA損傷相關的遺傳突變
生物谷: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ancer Discovery上題為“Discovery and features of an alkylating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發現,指示DNA損傷的基因突變或與高水平的紅肉攝入以及結直腸癌患者較高的癌癥相關死亡率直接相關。
研究者表示,我們知道,攝入加工肉類和紅肉是結直腸癌發生的一種風險因素。2015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宣布,加工肉類具有致癌作用,而且紅肉可能會對人類致癌。
臨床前實驗結果表明,紅肉的攝入或會促進結腸中致癌化合物的形成,但卻并未發現其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存在直接分子關聯性。目前缺少的證據是證明患者機體的結直腸癌存在特定的突變模式,而且這還歸因于紅肉的攝入。因此,識別出結腸細胞中促進癌癥發生的分子改變不僅能夠支持紅肉在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還能提供證據來助力癌癥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