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我們健康的頭號殺手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基數龐大,飲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愛吃,好(hào )吃,能吃,讓我們在享有口福的 同時也有龐大的與“吃”有關的癌癥人群 ,如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腺癌…
前段時間來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就診的方阿姨, 她的一家三姐妹,就被查出兩個患有結直腸癌,一個患有大腸息肉…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難道腸道疾病真的“偏愛”親屬嗎?
到底是遺傳在作祟,
還是“吃好(hào )”在搗鬼?
大便不成形數月 一查竟是腸癌
最近,方阿姨(化名)就被這個病嚇到了。方阿姨今年55歲,平常身體沒什么毛病,但幾個月前無故出現大便不成形的情況,剛開始她沒在意,時間久了覺得不對勁,就來醫院就診。
浙醫二院消化內科的韓躍華主任醫師為方阿姨做了腸鏡,檢查時發現,腸道內距肛門5cm的直腸處有一塊隆起的腫物。跟據腫塊的性狀和多年的經驗,韓主任判斷這是一處癌變,需要盡快切除。 幾天之后韓主任就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為方阿姨切除了腫物。
術后病理切片化驗結果顯示這個隆起的腫物是管狀腺瘤并高級別瘤變,四周和基底切緣陰性,也就是早期腸癌。好在發現得及時,方阿姨預后情況不錯,復查時原病灶處已經恢復得很好。
盡管如此,剛經歷過一場癌癥的方阿姨還是有些后怕: 平常身體沒什么毛病,誰想到竟會悄無聲息地患上腸癌!
在治療過程中,韓主任了解到方阿姨有腸癌家族史,她姐姐早些年曾患過結腸癌。保險起見, 方阿姨動員家里的兄弟姐妹都去做了腸鏡檢查, 結果妹妹就查出了息肉。早發現可以早治療,這時方阿姨才算放下心來。
方阿姨兄弟姐妹5人,3人患有腸癌、腸息肉,比例著實不低。
在體檢中,很多中老年人都有檢出腸息肉的經歷。那么查出腸息肉該怎么辦?腸癌和腸息肉有關系嗎?
什么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肉疙瘩,其實是腸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變,一般分為非新生物性息肉和新生物性息肉。非新生物性息肉包括炎癥性息肉、增生息肉、錯構瘤息肉等。新生物性息肉也叫腺瘤性息肉,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腸道內的息肉大多數是腺瘤性息肉。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
非新生物性息肉一般很少癌變,但炎癥性息肉容易引起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最好摘除;
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惡變的幾率較高,尤其是大于2cm的。 這類息肉不會自行消退,也無法用藥物消除,如果不及時摘除,時間長了可能發生癌變。
研究發現,近95%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這個變化過程一般是5-10年。因此 早發現早摘除,能夠有效防止結直腸癌的發生。
臨床上部分腸息肉患者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腹瀉、大便性狀和習慣改變等異常。但很多患者沒有不適的癥狀,往往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
1. 生活習慣: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習慣;長期吸煙、酗酒;久坐少動;
2. 年齡:大約有10%-30%的中老年人都會存在腸息肉;
3. 腸道炎性疾病;
4. 遺傳;
5. 基因異常;
腸道息肉發生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對大多數患者而言,不良飲食習慣、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腸道長息肉的主要原因。
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家族史的人;
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的人;
40歲以上人群;
工作勞碌、生活不規律的人;
經常情緒焦慮、緊張的人;
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腸息肉摘除后,如果飲食不注意、生活不規律,仍然有再長的可能,因此定期跟蹤復查很重要。
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議半年查一次,起碼連續查5年,才能判定最終是否有癌變。
對于腸息肉的高危人群,定期腸鏡檢查尤其重要。
1. 飲食上盡量少吃辛辣、油膩、高脂肪食物,少吃燒烤、腌制、熏制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雜糧;
2. 不久坐,不熬夜,多運動,控制體重,少煙酒,放松心情;
3. 最好養成每天1-2次的排便習慣;
4. 當有腹痛、腹瀉、便秘癥狀久治不愈時應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
5. 有腸癌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做一次腸鏡檢查,排查風險。
看完這篇文章,小編都有點坐不住了,年歲漸長不說,在電腦面前坐的時間確實有點久,久坐和外賣都是高風險啊!趕上年底體檢季,趕緊去約個胃腸鏡排查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