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癌靠近時,大便情況可能有改變,再尷尬也要跟醫生講實情“大腸癌”顧名思義,它就是出現在腸道內的惡性腫瘤,其包括了結腸和直腸的癌變! 數據調查顯示,大腸癌發病率在全球惡性腫瘤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卻高居第二位。 而我國,正是大腸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且近些年發病率總體呈現出上升、年輕化趨勢,已經成為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第三類惡性消化道腫瘤! 僅僅是2018年當年,我國新被確診的大腸癌患者就達到了37.6萬,死亡患者有19.1萬。按照這一數據計算,我國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遠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 在全部的大腸癌患者中,85%以上確診時就已經到了晚期! 之所以會如此,除了和大腸癌早期癥狀不夠典型有關外,更多的則是國民對腸癌警惕意識不夠、我國防癌篩查普及嚴重不足。很多患者即便是出現了癥狀,也抱著絲絲僥幸心理,認為就是普通的肛周疾病,進而耽誤了檢查! 殊不知,當以下幾個癥狀來報道時,恰恰就可能與腸癌有關: 1、大便習慣改變: 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養成獨特的大便習慣,它可以出現在全天任何一個時段,只要是有自己的規律性、一周大便次數多于2次,就屬于健康表現。 但是,如果近期大便習慣突然發生變化,比如一天內有多次大便排出,每次都有排不凈、里急后重感,又或者是出現了腹瀉便秘交替的表現,這都可能與腸癌刺激腸道黏膜有關; 2、大便形狀改變: 和結腸癌相比較,直腸癌患者更容易出現類似癥狀,比如排出扁條、小細條的糞便,又或者是大便過于干結,在排出時大便一側有明顯凹痕、血痕等,這就應當提高警惕。 因為腸道癌變在形成癌腫之后,大便通過時腫瘤會對其產生壓迫,以至于大便的形狀發生改變。 同時,由于癌腫異常占位,患者每次大便過后,往往會有拉不干凈的錯覺; 3、黑便: 腸癌在發展中可能會有出血,這包括了癌腫表面血管破裂出現、侵及腸道黏膜血管出血、腸穿孔出血等。 如果患者癌變的部位距離肛門較遠,早期出血后并不會直接排出血液,血液長時間在腸道內堆積發生分解和氧化,血紅蛋白會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 所以患者會排出黑色、柏油樣的糞便,特別是結腸癌患者尤為多見; 4、血便: 除了會有黑便之外,無論是結腸或直腸癌發展到中晚期后,患者都可直接排出血便。在直腸癌的早中期,患者就可能會有血便排出。 如果出血量較小,一般患者用肉眼難以觀測和發現,但是如果出血較多,患者就會排出血液、粘液混合樣糞便,血液呈現出暗紅或深紅色。 一旦腸癌誘發感染,患者還可排出膿液混合樣血便,甚至是直接排出膿血。 以上四個癥狀到來,千萬不要猶豫,應積極就醫進行篩查,即便是和腸癌無關,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癥狀表現,比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 目前來說,臨床常用到篩查大腸癌的手段,多是肛門指檢、腸鏡(普通、無痛)等,大家可根據個人需求進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