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一大爺首次做腸鏡竟查出十幾個息肉,其中一個還癌變…從息肉到腸癌有多遠?近些年來, 腸道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 且有逐漸年輕化的態勢, 很多醫生說 說明腸鏡作為發現腸道疾病的“救命”檢查, 是十分重要的。 福州70多歲的陳大爺 就在首次腸鏡檢查中發現十幾個息肉 其中一個還發現癌變! 近半年來,70多歲的陳大爺發現自己的大便越變越細,僅剩筷子般大小,而且便秘嚴重。在醫生的建議下,陳大爺上醫院做了一次腸鏡,結果令他大吃一驚。 原來以前陳大爺從來沒有做過腸鏡,這次檢查,醫生發現他的腸子里長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息肉。其中有一個息肉經病理檢測,還發現了癌變。結果,陳大爺不得不通過手術方式,切除了一段腸子。 醫生表示,陳大爺腸內取出的息肉還不算最多的,曾經還發現有些患者腸子內長滿了“肉疙瘩”,切下的息肉多達百個。由于部分腸息肉有癌變風險,如果民眾能提升腸鏡檢查意識,就能更好地維護腸道健康。 那么,做完腸鏡檢查 拿到腸鏡報告怎樣判斷自己病情程度, 發現腸息肉后要不要切除? 息肉切除以后會復發嗎? 一起來看看醫生怎么說—— 在腸鏡報告單中,最常見的字眼莫過于息肉,在40歲以上人群中,腸息肉占到了30%以上。面對如此常見的腸息肉,是否都要一切了之? 其實,但凡腸黏膜上的突向腸腔內的贅生物都可被稱為息肉,它又可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 比較常見的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醫生在做腸鏡時,看到比較大的單個增生性息肉可能就直接在內鏡下摘除了。 如果息肉比較小,數量又比較多,可以先做病理活檢,如果病理檢測結果確定是非腺瘤性的,則可不用切除。但若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腹瀉等癥狀時,可考慮予以切除。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容易惡變,它們可具體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更變程度最高,發展最快。 直徑<0.5cm的息肉:直接在內鏡下用活檢鉗摘除或電凝。 直徑>0.5cm且有蒂的息肉:可用圈套器性高頻電凝電切除治療。 腺瘤性息肉基底部較為扁平,直徑<2cm可采用內鏡粘膜下切除術治療,而直徑≥2cm,則需要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 如果腺瘤性息肉已經癌變,浸潤到腸道肌層:只能通過外科手術干預。 息肉切除后,還需要定期復查腸鏡,為的是早期發現新的病變和局部復發的病變。 曾慶新指出,經驗再豐富的內鏡醫生做腸鏡也可能會漏診,這不僅與醫生的細心程度有關,還因為有些息肉太小,長得部位太隱秘,或者腸道準備不干凈,影響醫生的觀察視野,那么,一次檢查往往會有所遺漏,所以需要定期復查。否則5-10年后息肉可能搖身一變,發展成為腸癌。 ①對于有1-2個腺瘤性息肉(直徑<1cm)以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息肉切除術后2-3年進行初次復查。 ②對于有3-10個腺瘤性息肉,任何一個腺瘤的直徑≥1cm、有絨毛結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息肉切除術后的3-6個月進行復查。 ③單個的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后,剛開始每年需復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后可以改為每3年復查一次腸鏡。 ④多發的非腺瘤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息肉的發生和生活習慣緊密相關,從現有研究結果看,長期食肉過多、低纖維素飲食者腸息肉發生率較高;長期便秘、排便不規律也會誘發腸息肉的形成。 “要減少腸內長息肉的概率,關鍵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增加植物纖維的攝入,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大便排出。”曾慶新說。 有些人明明平時有腹痛、腹瀉的癥狀,可做完腸鏡卻提示未見異常,這是怎么回事?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 林穎 /文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朱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