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胃腸外科醫生,先從“拉”這個平時令人尷尬的話題聊起。據說99%的人解大手之后,都會回頭看看自己的“作品”再沖掉。其實這回眸一看還是挺重要的,也許某一次回眸就能發現重大健康問題,因為在便便中可能就隱藏著結直腸癌的信號。 據2018年中國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37.6萬例,死亡19.1萬例,其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居第3位及第5位。近20年來,城市發病率明顯高于農村,可能與高脂肪及高蛋白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和纖維素飲食、缺乏適當的體力活動有關。 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次,一般呈黃褐色圓柱形軟便。(這個我們上期有說過,可以看看 大便粘馬桶是怎么回事)大便出現以下情況時,我們就要留意是否要做結直腸腫瘤方面的篩查了。而痔瘡多見排便之后滴血。鮮血便切不可掉以輕心,很多直腸癌患者就是誤以為痔瘡出血錯過了治療時機。結直腸癌表面壞死組織合并感染時,可出現粘液膿性物質,隨大便排出,形成粘液膿血便。直腸病變的粘液常常附著于糞便表面。 直腸狹窄時,便條形狀變細,呈細條樣或扁片狀,一般見于直腸癌。飲食正常時,大便次數增多可能提示直腸病變可能。如伴有肛門墜脹感、排便不盡,則更應引起重視。直腸指診是直腸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中國約70%病例為低位直腸癌,直腸指診能夠觸及。 
大便潛血檢查適用于高危人群的初步篩查,優點是花費低、無創、便捷,但特異性和敏感性較差。 5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要定期復查腸鏡篩查結直腸癌風險。 超過91%的結直腸癌癥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結直腸癌發病風險明顯升高。對于一個70歲的老年人而言,其體內細胞有更多的時間積累癌癥細胞所需的突變。 而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懼怕的腸鏡檢查,實際上是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日韓等發達國家胃腸腫瘤治療效果好,得益于胃腸鏡檢查的普及,早期腫瘤診斷率高。所以,盡管那根粗粗的管子看起來有點可怕,但想想腸鏡檢查的重大意義,還是強烈建議廣大中老年朋友迎難而上,克服心理障礙,接受檢查。高脂肪、高熱量的西方飲食模式,目前仍然被認為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有關。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紅肉及加工肉類列入2A類致癌物清單。紅肉是指豬、牛、羊等畜肉,是中國居民消費量最大的肉類。倒也不是不能吃,只不過要有個度,成人每天進食畜肉類不超過75g,大概一個手掌的量。 研究顯示,每天攝入100g未加工紅肉,一些慢性疾病(中風、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發病風險顯著增加。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被認為與結直腸癌的發病存在一定關聯。 飲食中添加蔬菜、高纖維膳食、葉酸等則有利于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高纖維膳食目前仍被普遍認為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研究表明,某些特定類型蔬菜,如十字花科(包括大白菜、蘿卜、西蘭花等),能夠減少結直腸癌罹患風險。紅肉及加工肉類在減少食用的基礎上,也應注意烹飪方式,盡量蒸、煮、燉,減少煎、炸、烤等容易產生致癌物質的加工方法。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適當運動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結直腸癌患病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夠對結直腸癌的預防起到一定作用。忙碌工作之余,每個工作日30分鐘的體育鍛煉也許可以讓你遠離結直腸癌。人到中年,“游泳圈“不知不覺爬上腰圍,有的人一個還不夠。告別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吸煙與飲酒增加結直腸癌患病風險。本文作者
京東互聯網醫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