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都是大腸癌,一個手術后根治,一個卻走上漫漫抗癌路!某個周一上午,兩位患者先后住進了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病房。 簡單寒暄中,P先生告訴隔壁的H先生,自己是因為體檢結腸鏡發現1.5cm大小的大腸腫瘤過來接受手術。 H先生則面帶愁容:自己從半年前出現便血、腹瀉等癥狀,一直沒去醫院檢查,最近被家人強拉去做了腸鏡檢查才發現巨大的腫瘤,這才著急來醫院。 有人看一眼是怕沾鞋 有人看一眼是怕沾血
經過細致的全身檢查,P先生的結腸腫瘤病灶很局限,理論上可以通過手術獲得根治; 相反的,H先生的腫瘤已經轉移至肝臟,處于疾病晚期,病情很不樂觀。 入院5天后,P先生接受結腸癌根治術,恢復良好并順利出院; 而H先生經過浙大二院的多學科討論(MDT)后,根據各位專家建議,選擇全身化療、開始漫長的抗癌之路。 據浙大二院大腸外科李軍主任醫師介紹,“P先生和H先生所患都是結直腸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腸癌”。 //結直腸癌到底是什么毛病呢? /// NOTICE 簡單來說,人體正常的大腸細胞,在外界因素(紅肉飲食、吸煙等因素),和內在因素(基因突變等因素)多重作用下發生惡變,當惡變的細胞逐漸累積成團并不斷生長,肉眼可見的腫瘤就出現了。 正如這位H先生,當腫瘤還在潛伏狀態時,他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此時若能切除腫瘤便能收獲良好的效果;而當腫瘤生長進展到晚期,出現肝臟、肺臟的轉移后,患者的遠期生存便會極不理想。 話說 同一個毛病 早點檢查和晚點檢查 會有這么大差異嗎 根據統計數據: 早期患者,90%以上能存活超過5年以上——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絕大部分能獲得腫瘤學“治愈”。 晚期患者,在經過各種治療手段后,僅有約1/10能夠存活超過5年。不幸的是,在我國,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在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所以,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尤為關鍵。 想陪你到天荒地老 浙大二院丁克峰教授牽頭撰寫的 《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發表
為推動我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工作,助推“健康中國”偉大目標的早日實現,在浙大二院大腸外科丁克峰教授牽頭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早診早治學組召集全國27家頂尖醫學中心的57位結直腸癌診治領域的權威專家,最終編撰了我國首部《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 本共識一經發布便廣受消化內鏡醫生、結直腸外科醫生以及腫瘤內科醫生在內的臨床醫師好評,目前本共識已在我國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學術組織——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會刊《中華醫學雜志》在線發表。
↓↓↓ 我國40~74歲的一般人群 應每5-10年行結腸鏡檢查 若抗拒結腸鏡檢查,可先行《結直腸癌風險量化問卷》調查、糞便隱血及糞便多靶點DNA等檢測,其中任一陽性者強烈推薦行結腸鏡檢查。
而對于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炎癥性腸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則推薦接受合理范圍內較頻繁的腸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