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談癌色變
但其實有些癌癥是可以預防的
比如腸癌
因為在腸癌發生前
腸道常常存在長時間的腸息肉
這是一種有可能轉變成癌癥的病變

那么對于腸息肉
我們還需要了解什么?
還有哪些預防知識不可忽視?
今天,我們邀請到
溫醫大附一院消化內二科副主任洪萬東
為大家解答疑問
筆者對溫醫大附一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期間17134例成人腸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我院腸息肉、腺瘤和進展期腺瘤的檢出率分別為23.9%、13.3% 和3.5%。換句話說,在100位做腸鏡檢查的患者中,有24位發現了腸息肉,其中13位為腸腺瘤,3-4位為進展期腸腺瘤。隨著年齡的增長,腸腺瘤的檢出率也隨之增高。
(Hong W et al. Cancer Manag Res 2018)不是所有有息肉的病人都有臨床表現, 大多數腸息肉一般無癥狀 。部分息肉可能會逐漸生長并引起 腸道梗阻、腹痛腹脹、大便出血和腹瀉 等癥狀。如息肉發展為惡 性腫瘤則可出現 食欲下降、貧血、消瘦 等癥狀。腸息肉,最主要的是 靠腸鏡的檢查。若初次 腸鏡檢查 沒有發現息肉,可在3-5年后再次做腸鏡檢查。關于腸鏡 篩查,醫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 平均風險人 群 ,是指無結直腸癌相關癥狀或預警癥狀、無結直腸癌和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史及家族史、無遺傳性結直腸癌和炎癥性腸病病史的人群。 建議50歲以上平均風險人群進行腸鏡篩查。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推薦,建議對有上述癥狀的患者做腸鏡檢查排除腫瘤、炎癥等器質性病變。雖然腸息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腸息肉的風險,進而發展為結腸癌。 家族史是息肉和結腸癌的關鍵危險因素。一般來說,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或任何一級親屬在60歲之前發現腸息肉,您就被認為有更高的風險。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我們建議您比那些處于平均風險的人更早、更頻繁地進行篩查。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肥胖、吸煙、炎癥性腸病 等。一般情況下,在腸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會對腸息肉進行活檢。所以,患者通常會得到兩張報告單。以我院為例,通常在檢查當天得到腸鏡檢查報告單,在 檢查后7-10天得到病理報告單 。如果息肉直徑>1cm、息肉總數量多、長的比較丑(奇形怪狀),這些息肉病理為腺瘤或進展期腺瘤的概率高,通常需盡快處理。◆ 第一類——發生癌變的風險較低: 炎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 等。◆ 第二類——發生癌變的風險中等: 廣基鋸齒狀息肉、增生性息肉、傳統鋸齒狀腺瘤 等。◆ 第三類——較高的癌變風險: 管狀腺瘤、管狀與絨毛狀混合、絨毛狀成分、伴有低級別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結直腸癌。根據檢查的情況,考慮兩點:一是如果息肉現在還屬于良性期,還沒有癌變;二,它是在我們的內鏡可切除的范圍之內,我們考慮首選的治療還是內鏡下切除。 如活檢鉗夾除法、高頻電圈套法(如下圖)、內鏡黏膜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等,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手術。如果息肉很小,可以不治療僅隨訪觀察嗎?據 文獻報道,盡管多數結腸微小息肉(<0.5cm)是良性的,但有6%患者可發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癌變。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一年時間里就診斷了48例微小型(<0.5cm)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癌變 。因此,小息肉也可能有大麻煩。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息肉無論大小盡量進行切除。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研究結果顯示,息肉切除后復發率是比較高的。 結腸息肉/腺瘤內鏡下治療后存在復發可能。最近的一項研究報道了息肉切除術后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增生性息肉的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為1.6%、廣基鋸齒狀息肉為2.5%、管狀腺瘤為2.7%、管狀-絨毛腺瘤為5.1%、絨毛狀腺瘤為8.6%。另外,如果在腸鏡檢查時,腸道準備不干凈,大量糞水會掩蓋腸道息肉,存在漏診的可能。所以,再次復查腸鏡很有必要。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推薦
◆ 直腸、 乙狀結腸增生性小息肉(<1cm),2-3年后再次行腸鏡檢查。 ◆ 1-2個<1cm的管狀腺瘤,1-3年后再次行腸鏡檢查。 ◆ 對于最大徑在2-5cm之間的結腸腺瘤或癌變,治愈性切除后6個月和12個月各復查1次結腸鏡。此后每年復查1次,并行腫瘤標記物和相關影像學檢查。 定期檢查 是預防息肉和腸癌最重要的一步。 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不吸煙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食用茶、綠葉蔬菜、漿果等抗氧化劑、以及高纖維谷物、水果和蔬菜也會有幫助。最后,注意葉酸、維生素D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據研究表明,保持這些營養素的高水平也能降低腸癌的風險。腸鏡檢查對于患者來講,是獲益率最大的檢查。 因為腸癌90%以上都是由腸道息肉引起的, 對于腸息肉,一旦經腸鏡檢出,在內鏡下就可以把它完全切掉,即使癌變了在早期也可進行微創切除。 即使在進展期,只要沒有遠處轉移,手術治療的預后也是非常好的,但前提是一定要 加強篩查,預防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