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坂本龍一與咽喉癌抗爭六年后確診直腸癌,公告令人心痛1月21日,日本知名音樂人坂本龍一公告了自己的最新狀況,他發博文稱:“有件事想要告知大家。”在圖片中,坂本龍一向我們坦白了他的最新身體情況,他表示:“我于2014年患咽喉癌,在此之后的六年里,隨著病情緩解,也逐步回歸了正常生活,然而遺憾的是,我再次被確診為直腸癌,我曾一度情緒消沉,幸而在專業優秀的醫療人員的看護下,現已順利完成手術,正在接受治療,鑒于目前的健康狀態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將無法進行需要遠距離出行的工作,我明白這勢必會給我的工作伙伴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在此向各位致以最誠摯的歉意。” 坂本龍一1952年1月17日出生于東京都,今年69歲。他是日本作曲家、音樂制作人、歌手、演員、鋼琴家,還是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專業學士、音響研究科碩士,曾為電影《末代皇帝》創作相關配樂,收獲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此后獲獎無數,2017年,他收獲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武士獎,2018年,他收獲了釜山國際電影節年度亞洲電影人獎,在音樂史上,坂本龍一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成就享譽世界,曾獲無數人歡呼。 如果你還不到50歲,你可能想都沒想過大腸癌的問題。實際上20~49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大腸癌的死亡率今年一直在攀升。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大腸癌死亡率呈現增高的趨勢,原因主要有2個: 1、年輕人沒想過自己會得大腸癌,因此出現癥狀也未加重視。 大腸癌若在早期發現,90%的病人可以活至少5年,有些還可以治愈。 但是,“50歲”的大腸癌篩檢年齡,讓很多年輕人放松了警惕。即便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癥狀,也沒有放在心上,拖延就醫,導致發現癌癥的時候已是晚期,難以治療。 2、50歲以上的人沒有及時做篩檢 數據顯示,50~54歲的人大腸癌死亡率也有提升。該研究的作者之一、美國癌癥學會院內研究部監測信息服務策略總監Rebecca Siegel認為,這表明50歲出頭的人沒有及時做篩檢,例如在2015年,50~54歲的人中,只有46%的人及時做了篩檢。 大腸癌快速上升的三大原因 原因1:人口快速老化 研究癌癥的醫師及機構分析,大腸癌發生率提高的原因,和人口快速老化相關,大腸癌好發年齡層在50歲以上,1993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超過總人口的7%,2012年已成長到12%,罹癌人口會隨著老化人口增加不斷上升。 原因2:不健康飲食 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過甜、重咸的不健康飲食,是讓腸道健康走下坡的原因,這類食物缺乏膳食纖維,無法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吸附致癌物質,致使糞便排出速度變慢,會加速對腸道的損傷,加上很少攝取蔬菜、水果,這類天然食物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素,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及抵抗自由基的攻擊,因而促使大腸癌的發病因素。另外塑化劑、毒牛奶、毒淀粉、毒油、毒醬油、毒豆干等食安問題持續發生,許多黑心食物都含有致癌物質,加速了大腸癌發生率。 原因3:長期不良習慣 大腸癌的早期無聲無息,沒有任何癥狀,從異常病變癌化成為癌癥,通常要在10至15年的時間,但是長期抽煙、少喝水、暴飲暴食、熬夜、吃消夜的不良習慣卻是助長癌化的催化劑。 有腸癌癥狀要及時檢查 無論多大年齡,只要發現以下癥狀,就應該去看醫生: 1腸道的習慣發生變化 譬如突然開始腹瀉或便秘,或者糞便逐漸變細,這可能是因腫瘤生長導致腸道變得狹窄而引起的。如果狀況超過四周,就應去醫院檢查; 2直腸出血或者糞便有血 不是說糞便有血就一定是腸癌,絕大多數出血的情況,都與腫瘤無關。譬如如果血液是黑色,可能是胃部出血。如果血液鮮紅,很可能是由痔瘡引起的出血。事實上,大腸癌引起的出血通常是慢性的,血量通常很少,不容易在糞便中看見,時間一長,可能引發貧血癥狀; 3持續的腹部不適,如痙攣、脹氣或疼痛; 4總感覺腸子沒有完全清空; 5虛弱、疲勞、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高危的人提早做癌篩 普通人到了50歲,就要開始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應持續到75歲。75歲以后是否要做篩檢,要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之前的篩檢結果等情況而定。 然而,對于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譬如有大腸癌或腸息肉的家族病史、或有炎癥性腸病的人,建議在50歲以前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要篩檢,或者是否需要做更密集的檢查。 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適時進行大腸檢查,主要方法包括:大腸鏡和大便隱血測試,兩者各有優點,可按自己需要與醫生商討作適合選擇。而若出現如便血、大便習慣突然而持續性的改變、大便帶黏液等癥狀,便不論歲數,也宜盡快求醫。 大腸鏡檢查 原理:將一條柔軟的內視鏡由肛門插入體內,透過影像監察腸道情況。 功能:有效預防或及早驗出大腸癌(過程中若發現瘜肉,可一并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化驗。 檢查者預備工作:檢查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并應進行低渣飲食。 局限或風險:有潛在風險,有機會刺穿腸道、嚴重出血和切除瘜肉所引起的并發癥,但情況罕見。 一般檢查間隔:五年 大便隱血檢查 原理: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大便中的血紅素。 功能: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血紅素,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檢查者預備工作:只需在家中依照指示收集少量的大便樣本,然后交回有關部門進行化驗。 局限或風險:整個檢測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對于檢測晚期瘜肉的敏感度亦相對較低,若腸道有瘜肉而不理會便有機會變成癌癥。 一般檢查間隔:一年 Q&A 1) 腸鏡檢查是年度身體檢查的項目? 醫療建議指一般人士,50歲起應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而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遺傳性腸癌、腸道的瘜肉較大或有異常情況等等,其大腸癌風險相對增加,醫生或會建議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和增加照腸鏡的次數。 2) 為何事前要戒食及飲用瀉劑? 檢查者事前需要把大腸內的糞便或渣滓全部清除,確保照大腸鏡時可看清腸道每一處地方。通常檢查前三天,建議減少進食渣滓及纖維性食物,如蔬菜或水果。前一天食用流質食物,如湯或粥水,其后按醫生指示飲用輕瀉劑,以便徹底清走腸道的渣滓糞便。 3) 大腸鏡為入侵性檢查,有止痛方法嗎? 檢查一般需時20至40分鐘,檢查前醫護人員會按醫生處方給予鎮靜劑注射及止痛藥,以減低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大部分人檢查后當日已可以下床和進食少量食物,如觀察后情況穩定,便可即日由親友陪同回家。 4) 發現腸內有瘜肉表示患上大腸癌? 腸內瘜肉可分成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瘜肉。只有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不及時摘除,便有機會于10至15年內演變成侵略性的大腸癌。 |